卡马河水路不以运输粮食为主,这里所产粮食部分用水路运往当地采矿和煮盐企业,部分粮食沿维亚特卡、白河、卡马河定期运出乌拉尔之外,运往下诺夫哥罗德和雷宾斯克,或运往萨拉托夫和阿斯特拉罕省,18世纪末-19世纪初大量粮食运往伏尔加河上游。1812年从莱舍沃向伏尔加河上游城市运输了37万普特的黑麦粉,5186袋黑麦,950袋燕麦。[8]由于乌拉尔的地理位置,它在沟通俄国中部与西伯利亚,以及中亚和中国的商品交流中作用很大,其中卡马河水路是运输网络的重要环节,它从东部、叶卡捷琳堡地区驶向西部,转至伏尔加河,然后返程,所载商品除了粮食,还有各种食品。从彼尔姆运出奶油和牛油,这些产品既有当地生产的,也有大量沿丘索河从叶卡捷琳堡运来的。在所研究时期,牛油是运往马卡里耶夫市场、彼得堡、甚至是境外的重要产品。从伏尔加河返回卡马河时,经常装载鱼、鱼子和苹果等。水路运输的当地商品中以食品居多。从维亚特卡省萨拉普尔向彼尔姆码头运输粮食酒、蜂蜜、大麻油、肉等,从彼尔姆向莱舍沃码头运输牛油,大量船只停泊在莱舍沃对牛油需求量很大。水路运输的当地商品中工业品不在少数。从乌特金码头沿丘索河向彼尔姆运输中国茶叶、西伯利亚毛皮、乌拉尔皮革、呢子等,沿维亚特卡河向彼尔姆运输熟羊皮、毛皮、毛线、皮手套和长袜子等,将在沃洛格达省购买的磨石和磨盘从切尔登运至彼尔姆、索利卡姆和昆古尔市场,甚至伏尔加河,从切尔登向马卡里耶夫市场运输毛皮和皮革,从伏尔加河返航回彼尔姆和维亚特卡省时运回外国呢子、塔夫绸、印花布和呢帽等。各种工业品从乌斯季-博罗夫、奥辛斯基码头和卡马河流域其他一些码头运出乌拉尔。 水路运输对乌拉尔居民点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对卡马河水路干线沿岸居民点影响很大,如彼尔姆省的中心城市彼尔姆市,该城位于丘索河口附近,是乌拉尔采矿企业与外界交流的出口,彼尔姆本是人口不多的小村落,由于靠近西伯利亚大道和卡马河流域的水路,短期内将其变成了欧俄东部的工商业重镇。彼尔姆码头吸收了从丘索河和卡马河运往伏尔加河东部的货流,也吸收了来自于俄国中部地区的西部货流。1789年在码头上登记注册的船只438条,载货5百万普特。1789-1795年经过彼尔姆的船只运输了3800万普特的货物,价值8百万卢布,[20]商品多来自叶卡捷琳堡和丘索河。从卡马河、维亚特卡河和丘索河发往彼得堡,在上沃洛茨克水路注册的船只,1774、1776和1779年分别为532、290和288条。1810年从卡马河流域出发(发往彼得堡的船只除外)前往阿斯特拉罕、莫斯科、雷宾斯克、下诺夫哥罗德等地各类船只1078条。[8] 总之,在大规模兴修铁路之前,伏尔加河-卡马河流域一直是主要的水路,它使欧俄中部与西北部、波罗的海、彼得堡的运输联系十分密切,同时经过里海与国外的经济联系频繁。在工业革命之前,水运基本适应了国家经济的需要。 四、简短的结论 18世纪下半期-19世纪初,俄国水路运输作为一个社会生产部门,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一增再增。地区劳动分工、区域贸易组织、货流规模和商人成分对水路的影响突出。在俄国那些与水路运输方向相一致的地区,水路运输的效率惊人。在水路开发和水路不断完善的地区工业生产集中程度高,农业生产商品化水平提高,河流沿线的城市发展迅速,自然资源的利用更为广泛。 18世纪50年代-70年代伏尔加河-卡马河流域、上沃洛茨克水路将西北部水路、苏霍纳-德维纳水路和西德维纳水路连接起来,构成广大的水路网。19世纪初随着第涅伯河、顿河和涅曼河的开发,水路网不断扩大,同时西北部兴修了新的人工水路设施:马林运河和季赫文运河、拉多加运河、夏西运河、斯维里运河等,水路的运输作用与日俱增。地区间和行业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大宗农产品和工业品的远距离运输对地区劳动分工、经济专门化、技术革新和扩大生产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水路加快了全俄市场的形成,刺激了造船业、木材加工业、缆绳-帆布生产等行业的发展。在水路干线的主要交通枢纽雷宾斯克、特维尔、下诺夫哥罗德、雅罗斯拉夫尔、奥廖尔、卡卢加、喀山等成为工商业工业中心,货流的增加促成伏尔加河下游、第涅伯河、顿河、西南部河流上码头林立,水路干线附近的农民广泛地参与造船、行船,伐木和加工林产品等,逐渐脱离了农业生产。到19世纪中期前,俄国水路运输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此后,铁路的大规模修建则预示着水路运输大势已去。 原文参考文献: [1]A.M.CоловьeваЖeлeзнодоpожныи? трaнспоpт Pоссии во втоpои? половинe XIX в。М。,Hayкa,1975.C.26. [2]Л。М。Мapaсинова Пути и сpeдства сообщeния//Очepки pyсской кyльтypы X Ⅷ вeкa.Чaстъ пepвaя,М。,Изд-во Московского yнивepситeтa,1985.C.273,C.258,C.26.C.258, C.266. [3]Ю。A.Мизисфоpмиpовaниe pынка Цeитpального Чepнозeмья во втоpой половинe X Ⅶ-пepвой половинe X Ⅷ вв Taмбов。,Изд-во Юлис,2006.C.86,C.121. [4]К。БaзилeвичПочтa в Pоссии в X Ⅸ в ч Ⅰ М。,иэдaтельство НКПТ,1927.с。7-9. [5]B.B.Данилeвский Русская техника。Лeнинград。газ。-жypн。и кн。изд-во,1949.с。280. [6]Л。H Семeновe Рабочие Пeтербурга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eⅩⅧ в。Л。,Наyка,1974.с。65. [7]Н。Л。Pубинщтейн Heкотоpые вопросы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pынка работы силы в Pоссии Ⅹ Ⅷв//Вопросы истоpии。1952.№2.с。9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