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解读袁世凯的军事生涯:从能臣到军阀的政治之路(15)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最看重袁世凯此举的却是日本人。当时著名报人佐藤铁治郎在其《袁世凯》一书中评价:“袁世凯当日之谋,实有令人可惊可畏者,使清政府与李鸿章能明断敏速,出师图韩,一跃而登,真令我日军无从措手。……袁之外交,诚有彪悍之手腕哉。”

袁世凯初次练兵本是受朝鲜国王邀请,帮助其练新军500人,训练内容不过是最简单的队列等。袁世凯的办法很简单:任用德国留学回来的专业人才,再施以中国传统中严苛的军法,果然让500名朝鲜兵“步伐进退前后左右如之,举枪放响亦如之”。这小小的练兵行为虽然对战略战术、后勤编制等毫不涉及,但袁世凯“知兵”的名声却就此发源。

在获知甲午战后清廷有意编练新军后,袁世凯抓住时机,立即上书军机大臣李鸿藻,提出整顿旧军,改练新军计划。他指出,甲午之败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国兵少不精,而在于“无术”,是“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他提出的具体方案是“汰冗兵、节糜费、退庸将,以肃军政。亟检名将帅数人,优以事权,厚以饷糈,予以专责,各裁汰归并为数大枝,扼要屯扎,认真整励。并延募西人,分配各营,按中西营制律令参配改革,著为成宪”。

这个思路正符合朝廷的想法,李鸿藻随即将他调到北京充军务处差遣。在甲午战败要求编练新军的讨论中,他迅速召集幕僚编译了十二卷兵书给清廷军务处和兵部尚书荣禄。在李鸿藻推荐下,荣禄指定袁世凯依照当时打败了法国的德国陆军军制,拟定《练兵要则十三条》和《新建陆军营制饷章》及《募订洋合同》呈报军务处。

于是,1895年11月1日,小站新军迎来了新统帅。袁世凯第一次成为掌握军权的实权人物。

一支全新的陆军

胡燏棻最初编练新军在天津马厂,后转移到小站,共编成10个营共4700余人。1895年10月袁世凯接管后改称“新建陆军”,扩充到7000余人。

甲午战前,湘军和太平天国、淮军和捻军的交战虽然持续多年,绵延多省,死亡千万,但在当时西方军人看来,不过是乌合之众的相互残杀。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虽然显示出近代化海军的战斗力,但中国陆军唯一的“精锐“——淮军却和日军交手一触即溃。西方军事观察家由此普遍认为,从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中国陆军才向真正近代意义上的陆军发生转变。

过去湘军、淮军也以西方武器武装,请西方教官操练,但部队编制并未完全和西方军制接轨。比如湘军以营为单位,不分兵种,每个营的兵员可以几百到上万不等。胡燏棻由于练军时间太短,这方面也没有根本改变。

袁世凯新建陆军虽然依旧沿用了淮军的营务处、营、队、哨、棚等传统中式编制名称,但编制上和旧军完全不同。新军不但设立步、马、炮、工、辎等多兵科兵种,还首次在军中成立参谋机构,以军事专业人才取代了以文人为参谋师爷,以西方近代军事的战略战术,而不是中国传统兵法谋略统军作战。

传统上清军一直沿用募兵制,这一雇佣兵制度导致军队战斗力和军饷紧密相关。中国军队的循例是军官靠吃空饷发财,以致许多部队仅存于纸面,就连兵部也无从知晓国家真正的兵员实力。

1901年,袁世凯开始改募兵制为征兵制。他要求从民间选择家庭清白,年纪在十八九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身长四尺八寸的男子当兵。被招募的男丁必须没有恶习,没有疾病。他要求:“应募之后,按名注册,交由地方官分存备案,以便稽考。并分饷以赡其家属,计亩以免其差徭,显示体恤之心,隐寓防维之意。”

他再次改革新建陆军编制构架,把军权集中于参谋、教练和兵备三处,三处总办分别是段祺瑞、冯国璋和王士珍。不久又上奏,要求创办常备军。

所谓常备兵即现役部队,每月支全饷4.2两;在营3年退为续备兵,月支饷银1两;再3年后退为后备兵,月饷减半;再3年退伍为老百姓,到战争爆发时可征调续备、后备兵入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和现役相关联的后备役部队。

在编制上,常备军也实行了新编制。下辖步队两镇,炮、马队各一标,工程、辎重各一营。步队每镇分两协,每协分两标,每标分三营,每营分四队,每队分三排,每排计兵三棚,每棚14名士兵。全军共42营,1.9万余人。武器则主要是从德国等西方国家进口的步枪和火炮。

在装备上,新建陆军不但有齐整的制服,西式的步枪和步兵炮,甚至还装备了其他所有中国部队都没有的机关枪。这种武器早在它刚被发明的时候,发明者马克沁就在当时前往欧洲考察的北洋大臣李鸿章面前演示过,但当时李鸿章觉得太贵,没舍得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