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学校系统内的历史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例如国家为中学生的历史教育制定了国家课标。我认为,相对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业历史学研究和教学,中小学的历史教育也属于公共历史教育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中小学的历史教育、高校非历史专业的历史教育称之为体制内的公共历史教育;除此之外,社会公众从历史杂志、书籍、电台、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中获得的历史教育,可称为体制外的历史教育。我们都知道,体制内的教育有系统化的特征,而且往往覆盖了个人成长的早期教育阶段。如果我们认识到历史教育旨在形成个人的历史意识,构成个体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以及促成个体的历史反思能力的话,那么,学校历史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它构成了我们塑造历史意识的基础。之后体制外的历史教育会构成对于个人在学生时期形成的历史意识的补充或修正。换句话说,学校历史教育的理性发展,会减少学生离校后面对体制外历史教育产生的张力。我们希望体制内与体制外历史教育的接驳是在一条理性路线上的不断深化,而不愿看到体制外教育对体制内教育的逆转,因为这其中必有一种是非正常状态;更不愿看到体制内外的历史教育均处于非正常状态,若如此,公众史学的压力就更大了。有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未来在理论与实践领域做进一步探讨,研究学校历史教育与社会公众历史教育的构成关系,以及彼此最佳的适用关系。 高校公众史学师资培训迫在眉睫 《社会科学报》:到目前为止,国内各高校的历史学系还没有开设专门的公众史学专业。您认为,高校公众史学的学科发展面临着哪些困难?对于公众史学的学科建设,您有何想法和建议?有什么具体措施吗? 陈新:国内目前还没有哪所学校稳定地招收公众史学专业学生。当前高校学科设置需要服从于制度上的安排,除非学校教学各方能够理解这个专业,否则要开出类似课程,或者类似专业不容易,并且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到位。未来,如果能够在高校历史系中设置公众史学专业硕士学位,这对公众史学的学科发展便是非常有利的。但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需要有更多的历史系、更多的历史系教师认识到开拓这个领域事实上是当前情境下历史学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之一。只有当若干高校都开始在现有历史学硕士专业的学位中先期开设公众史学方向(这往往会放在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这个二级学科中),才有可能未来向教育部联合申请设置公众史学专业硕士学位。而要达到这种状态,又需要先有更多的历史系本科生了解公众史学,并有初步的实践,这样他们才有信心进入公众史学专业;为此,又需要有更多师资能够介入这个领域。由此逆向推导,我们认为,针对高校历史系的公众史学师资培训就迫在眉睫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