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陈旭楠: 近二十年来,我国高校史学教育面临危机与困境。在实用主义的热潮下,急功近利的社会思潮席卷了高校历史学教育,一度为“显学”的历史学让位于回报高、见效快的新兴学科诸如金融、会计、计算机等。寻求发展的学者们纷纷将目光转向曾具有类似经历的美国史学界,希冀以“公共史学”改良我国史学危机现状,以增加学科综合能力素养。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文涛: 讨论中国的公共史学,与讨论美国的公共史学一样,所要共同面对的是历史学本身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政治化与学术化已经使历史学变得不那么可爱,与大众对历史的兴趣形成强烈反差。公共史学的身份作为一种“在场的历史学”,摆脱认知与认同的崇高性追求,转而强调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产等的在场性,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公众获得直截了当的在场感。公共史学希望复活历史,缩短历史与大众的距离。 辽宁大学焦润明: 现在网上所拥有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等基础性的历史知识内容已相当丰富,并成为人们网上阅读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些在客观上强化了历史学的公共性。因此,如何借助于网络传播,使历史知识得到空前的普及,加速历史学的大众化进程,使历史学知识越来越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相关联,已成为网络史学的重要研究任务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孟钟捷: 公众史学争议既非一种简单的学术辩论,也不是一次单向度的文化传递活动。它反映了一系列冲突的集合,是拥有着复杂特性的社会文化多棱镜。它往往牵涉到重大的历史认知问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自我理解,反映了过去、当下与未来之间的联系性及其彼此之间的张力。认识与分析公众史学争议的起因、进程和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和发展趋向。 厦门大学赖国栋: 公众史学的兴起提醒学院史家,要在从事研究时平衡公众的易变性,兼顾他们的政治趣味、审美取向。同时,历史学家负有政治和伦理责任,不应把“现时”领域托付给记者、博友,但又不要陷入精英主义的怪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