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佛教与阴阳灾异:武则天明堂大火背后的信仰及政争(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人文杂志》2013年12期 孙英刚 参加讨论

    二、极阴生阳:阴阳灾异思想中的火灾
    火作为五行之一,与传统阴阳灾异思想紧密相连,这也是唐代及其以前古人看待火灾主要的思想和知识来源。现代概念中的火灾,在当时也因此被分为“火”(人为)和“灾”(天灾)两种,并被赋予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尤其是后者,代表天意,被视为上天对君主的警诫。如果检索正史五行志,就可发现,“灾”要比“火”多得多。下面我们从阴阳灾异说的内在逻辑剖析,为何火灾会给武则天带来巨大的政治压力,乃至动摇了武则天以佛教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方针。
    目前所见对火灾的政治含义阐述得最清楚的是《汉书·五行志》。其陈述博杂董仲舒、刘向、刘歆、眭孟、夏侯胜、京房、谷永、李寻等人不同说法,其立论基础是阴阳五行说的五行五纪庶徵,将火灾归属五行之“火”。其基本原则是火灾的发生与政治秩序以及后宫秩序密切相关,所谓“弃法律,逐功臣,杀太子,以妾为妻,则火不炎上”。(13)将火灾的起因归结于君主不遵天道而行,是一个基本逻辑,比如《新唐书·五行志》引京房《易传》曰:“上不俭,下不节,盛火数起,燔宫室”,“君不思道,天火燔其宫室”。(14)从这个逻辑出发,火灾的发生,则是上天对君主的警告,同时也是对未来灾祸的预兆。唐初萨守真所撰《天地瑞祥志》代表了当时人们对火灾的基本看法:
    《高僧惠力传》曰,晋孝武大元廿一年七月,天火燔寺。帝曰,此国不祥之相也。萨守真注曰:“守以为九月帝崩也。”(15)
    显然,萨守真认为,晋孝武帝时发生的这场火灾,是国家的不祥之兆,后来孝武帝的驾崩,正是这一不祥火灾预兆的内容。萨守真又论道:
    后《魏书》曰,出帝永熙三年,永宁寺九层灾时,人皆曰佛国飞入东海,则魏衰,大齐更兴也。梁大同十二年四月中,同秦寺灾后三年,武帝崩。唐武德七年七月中,禅定寺灾,后三年,泰(秦)王立事。(16)
    在这段记载中,萨守真为我们补充了新的信息,这些信息不见于其他任何文献的记载,比如长安禅定寺于武德七年发生火灾。总体来说,他认为永熙三年(534)洛阳永宁寺的大火,预示着北魏的衰落和北齐的兴起;南朝梁大同十二年(546)同秦寺的大火,预兆着梁武帝在三年以后的驾崩。最后一个例子,萨守真列举了一个本朝的例子:武德七年(624)七月中,长安禅定寺(17)发生大火,三年以后,也就是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了皇位。原文所谓“泰王”,当为“秦王”,从年号和时代,以及禅定寺的佐证,都可证明,萨守真讨论的是玄武门之变。值得注意的是,玄武门之变的时间是公元626年,而萨守真撰成《天地瑞祥志》的时间,则是麟德三年(666)。(18)此时在位的正是秦王李世民的儿子高宗李治。萨守真撰《天地瑞祥志》也是奉令而行,此书是政治资助下的产物。萨守真显然对发生在唐都长安的情况非常熟悉,他把公元624年的禅定寺火灾解释成秦王李世民公元626年发动政变上台的征兆。这正符合《天地瑞祥志》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宗旨,它将李世民的上台解释为上天的意志,大火是君权更替的征兆。通过这样的表述,萨守真将李世民的上台合法化,进而也就论证了当时君主唐高宗的统治正当性。不过值得指出的是,这显然是灾异祥瑞化的处理方式,火灾虽是灾异,但是它是革命的符征,是对旧有统治秩序的否定,对一个政治集团是灾异,对其敌人却是祥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火灾是对君主不利的征兆。尤其是发生在皇宫、王宫、陵寝等地点的火灾,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含义。这也是为什么文献记载的火灾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京城,而对乡村邑落少有提及。在天人感应和谶纬体系中,火灾都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发生在宫闼陵寝地点的火灾因其特殊意义而被人更多地留意。在火灾发生之后,心怀警惕的君主往往要作出修德禳灾的动作,比如素服、避正殿、告祠帝陵、下罪己诏、赦天下、放宫女回家、诏群臣上封事提意见等等。比如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夏四月乙未晦,茂陵白鹤馆灾,汉元帝下诏云:“乃者火灾降于孝武园馆,朕战栗恐惧。不烛变异,咎在朕躬。群司又未肯极言朕过,以至于斯,将何以寤焉!百姓仍遭凶阨,无以相振,加以烦扰虖苛吏,拘牵乎微文,不得永终性命,朕甚闵焉。其赦天下。”(19)此类记载非常丰富,直到唐代,因火灾而采取应对举措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比如玄宗天宝九载(750)因为久旱、西岳庙灾而停封西岳。(20)
    在阴阳五行的知识逻辑中,火灾不是单独存在的,它跟星象、卦象、风动、梦境都有密切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天人感应的政治思想体系。比如班固《汉书》记载,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荧惑守舆鬼。占曰:“为火变,有丧。”这一年高园有火灾,窦太后崩。(21)这种一事、一占、一验的叙述方式,正体现了班固及其同时代人的普遍认识。荧惑也就是火星,被认为是火精,往往跟火灾连在一起。(22)比如占星家巫咸也认为:“荧惑守参,多火灾。”(23)《隋书·天文志》云:
    梁武帝天监元年八月壬寅,荧惑守南斗。占曰:“籴贵,五谷不成,大旱,多火灾,吴、越有忧,宰相死。”(24)
    除了荧惑之外,其他星象也跟火灾有关,比如巫咸曰:“水见翼,多火灾。”石氏曰:“为旱。”“辰守奎,多水火灾,亦为旱。”(25)彗星,因为多与革命有关,所以自然也跟火灾联系在一起。《汉书》文颖注云:“大法,孛、彗星多为除旧布新,火灾,长星多为兵革事。”(26)月占中也有预测火灾的内容,比如《宋书·天文志》记载:月犯楗闭,则预示着“天子崩,又为火灾”。(27)
    对武则天来说,火灾造成的政治破坏,更加直接的来自于火灾成因的阴阳解释说。在这种解释中,火灾虽是阳,但却是由极阴而导致——这就直接挑战了武则天以女身称帝的政治合法性。对这种理论阐发最清楚的是董仲舒:
    董仲舒以为陈夏征舒杀君,楚严王托欲为陈讨贼,陈国辟门而待之,至因灭陈。陈臣子尤毒恨甚,极阴生阳,故致火灾。(28)
    在董仲舒看来,之所以陈国发生火灾,原因在于陈国臣子“尤毒恨甚,极阴生阳”——阴毒到了极致,反而产生阳火。董仲舒并非唯一持这一看法的人,实际上,这种观念贯穿了中古时代的始终。比如京房《易传》曰:“上缘求妃兹谓僭,其旱三月大温亡云。居高台府,兹谓犯阴侵阳,其旱万物根死,数有火灾。”(29)汉代翼奉的奏章中说:
    今左右亡同姓,独以舅后之家为亲,异姓之臣又疏。二后之党满朝,非特处位,势尤奢僭过度,吕、霍、上官足以卜之,甚非爱人之道,又非后嗣之长策也。阴气之盛,不亦宜乎!
    臣又闻未央、建章、甘泉宫才人各以百数,皆不得天性。若杜陵园,其已御见者,臣子不敢有言,虽然,太皇太后之事也。及诸侯王园,与其后宫,宜为设员,出其过制者,此损阴气应天救邪之道也。今异至不应,灾将随之。其法大水,极阴生阳,反为大旱,甚则有火灾,春秋宋伯姬是矣。唯陛下财察。(30)
    翼奉是汉代著名经学家,好律历阴阳之占。他认为,外戚篡权,阴气过盛,而且未央、建章、甘泉等宫各自有数百名女子(才人)得不到宠幸,应该减损这些“阴气”,如果不这样的话,会“极阴生阳,反为大旱,甚则有火灾”——这也是为什么君主在火灾之后释放宫女回家的一个思想背景。凑巧的是,第二年夏四月乙未,果然发生了火灾,“孝武园白鹤馆灾”,翼奉认为这正是自己所预测的那样,于是又上疏云:
    臣前上五际地震之效,曰极阴生阳,恐有火灾。不合明听,未见省答,臣窃内不自信。今白鹤馆以四月乙未,时加于卯,月宿亢灾,与前地震同法。臣奉乃深知道之可信也。不胜拳拳,愿复赐间,卒其终始。(31)
    “极阴生阳”导致火灾,往往被解释为对君主权力的挑战,比如臣下欺凌君上,则是阴胜阳阴胜阳,就会导致火灾。比如沈约在《宋书·五行志》解释火灾云:
    晋孝怀帝永嘉四年十一月,襄阳火,死者三千余人。是时王如自号大将军、司雍二州牧,众四五万,攻略郡县,以为己邑。都督力屈,婴城自守,贼遂攻逼襄阳。此下陵上,阳失节,火灾出也。
    《宋书》又还举例说明这一理论云:
    晋明帝太宁元年正月,京都火。是时王敦威侮朝廷,多行无礼,内外臣下,咸怀怨毒。极阴生阳,故有火灾。与董仲舒说《春秋》陈火同事也。(32)
    根据沈约的解释,臣下挑战君主权威,则属于极阴生阳,阳失节,这样的话,火灾就会发生。
    武则天既是外戚,又是女身,代表的是阴气,而她篡夺李唐皇位,在忠于李唐的人们看来严重属于以下犯上、以阴欺阳,极阴而生阳。不难揣测,不论是总体的阴阳灾异思想,还是细节到“极阴生阳”的具体观点,都对武则天不利。明堂大火给武则天带来的政治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