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寒柳堂集》所附《诗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7页。 ②同上。 ③如《周易》中的一些诸如“元亨利贞”类词语,对于今天大多数人来说,已不能形成某些道德意义的联想。 ④吴宓:《雨僧诗文集》,台北:地平线出版社1971年版,第444—445页。 ⑤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47页。 ⑥所谓“今典”,即当时之事实。陈寅恪言史学研究每言之,如《柳如是别传》第一章《缘起》曰:“自来诂释诗章,可别为二。一为考证本事,一为解释辞句。质言之,前者乃考今典,即当时之事。后者乃释古典,即旧籍之出处。”又陈寅恪《读哀江南赋》云:“解释词句,征引故实,必有时代限断。然时代划分,于古典甚易,于‘今典’则难。盖所谓‘今典’者,即作者当日之时事也。” ⑦柳诒徵:《中国文化史》1947年再版《弁言》。 ⑧吴宓:《吴宓自编年谱》,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28页。 ⑨张其昀:《吾师柳翼谋先生》,台北《传记文学》,1968年2月,总69号。 ⑩详见钱穆《国学概论》下篇第十章《最近期之学术思想》,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47—349页。 (11)钱穆:《纪念张晓峰吾友》,《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纂委员会,1986年,第7页。 (12)钱基博:《国学文选类纂总叙》,《钱基博学术论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13)详见柳诒徵《柳诒徵说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44—345页。 (14)柳诒徵:《中国文化史》1947年再版《弁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卷首第1页。 (15)详见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卷首第2—7页。 (16)详见柳诒徵《中国文化西被之商榷》,《学衡》1924年3月第27期。 (17)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69页。 (18)苏渊雷:《柳诒徵史学论文集序》,《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9)柳诒徵:《中国文化史》1947年再版《弁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卷首第1页。 (20)柳诒徵:《中国文化史》1947年再版《弁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卷首第1页。 (21)熊十力:《国史要义题辞》。 (22)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36页。 (23)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寒柳堂集》所附《诗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7页。 (24)柳诒徵《国史要义》引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语。 (25)[法]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22页。 (26)《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史湘云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