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郭孔延所撰《史通评释》,是第一部对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史学理论名著《史通》进行注解的专著,内容详赡,体例严谨,在《史通》研究史上具有典范作用。受明代学风熏染,郭孔延具有浓厚的“义理史学”思想,虽然也对一些史学理论议题进行了阐发,但过于强调史学的褒贬功能,其评论对象主要指向《史通》所涉及之历史事件与人物,藉以抒发自己的正统论观点,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评判,从而偏离了刘知几“实录史学”的主旨。《史通评释》促进了《史通》的传播,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关 键 词】郭孔延/《史通评释》/义理史学 【作者简介】刘海波(1987—),男,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明清史学史;谢贵安(1962—),男,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明清史。 郭孔延,字延年,江西泰和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卒年不详。郭孔延所撰《史通评释》(以下简称《评释》),是第一部对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史学理论名著《史通》进行注解的专著,包括校勘、注释、评论三项内容。《评释》不惟内容详赡,而且体例严谨,在《史通》研究史上具有典范作用。这样一部重要著述理应得到学界的重视,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既有的研究成果不仅较少,而且多停留在介绍的层面①。有鉴于此,笔者拟从《评释》的版本及内容入手,探析郭孔延的史学思想及其《史通》研究的成就与贡献。 一、《史通评释》的编纂 《史通》问世以后,在宋、元两代没有引起重视,流布不广,且篇目次序淆乱,讹舛百出。嘉靖年间,陆深重刻《史通》,并采其精要,撰成《史通会要》。此后,是书逐渐得到学者关注:张之象、张鼎思分别于万历五年、万历三十年对《史通》加以重新刊刻,并纠正错字、厘定篇章,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其文本原貌;与此同时,胡应麟等学者则对《史通》所涉及之史学理论问题作了评论[1]。版本刊刻的繁盛和史学评论的兴起,与明代中后期的《史通》研究热相得益彰。但刘知几所撰《史通》,包含史实众多,并且使用骈文、多用典故,学者籀读不易。因此,仅对《史通》加以校勘并不足以满足学者之需求。在此情况下,首部《史通》注释本——《评释》应运而生。 郭孔延撰著《评释》与其父郭子章有密切关系。郭子章,字相奎,号青螺,官至兵部尚书。郭子章虽然仕宦显赫,却不废读书,著述丰硕。郭孔延为郭子章次子,其撰著《评释》直接缘于郭子章的督导。郭孔延于《评释·序》中自述道:“张睿父先生再刻陆太史校定刘子玄《史通》于豫章竣,寄家君黔中。……家君读而喜,以新刻寄延曰:‘……予家有《史通》蜀本、吴本,再校之。’……延自长安归,循环校阅,再加芟正。”[2](P1)张睿父即张鼎思,蜀本、吴本分别为陆深、张鼎思刻本。据上引文字可知,张鼎思于万历三十年刊刻《史通》后,曾寄送郭子章一本,郭子章遂令其子孔延再加勘对。郭孔延“初据豫章刻《评释》……书既就,请正新市李本宁太史。公发云间本来,始得《补注》、《因习》二篇全文,而又为延正二百三十余字,于是《史通》始成全书”[2](P7)。云间本即张之象刻本,而李本宁即李维桢。可见,郭孔延藉由郭子章与张鼎思、李维桢之间的学术交谊,汇总陆深、张之象、张鼎思刻本,在充分吸取前人校勘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注释、评论,最终促成了《评释》的问世。 《评释》现存两种刻本:一为郭孔延单刻本,由郭孔陵于万历三十二年刊刻;一为李维桢、郭孔延之合刻本,刊刻时间不详。《评释》两种刻本存有较大差异:第一,单刻本前列有郭孔延自定《评释凡例》,合刻本无;第二,郭孔延撰《评释》时曾自定凡例,其中有言:“评有总评、有细评,总评列于前,细评列于事之后。”[2](P8)而合刻本则将细评全部提前;第三,郭孔延将注释中“事少字少者”及“音义注”列于册巅,而合刻本将册巅所注全部删去;第四,郭孔延之注释及评论文字,合刻本多有脱漏;第五,郭孔延初据张鼎思本撰写《评释》,但其中《补注》、《因习》两篇脱误严重,后得张之象本两篇全文,在刊刻时两存之,合刻本则将张鼎思本《补注》、《因习》两篇删掉。此外,单刻本前录有《晁氏史通评》、《王伯厚玉海序史通》、《杨用修史通评》、《于尚书史通举正论》、《张碧山先生史通序》,合刻本仅存于慎行之《史通举正论》;单刻本郭孔延《史通评释·序》明确交待撰写时间为“大明万历甲辰岁夏五日”[2](P2),合刻本郭氏自序题为“史通序”,并将时间删去。 郭孔延撰著《评释》,自定凡例甚为严谨,而合刻本却有多处自违体例,注释内容也多有脱漏,册巅所注更是全部删去,令人殊为不解。洪业更是直接断定《评释》中的李维桢评语是出于后人伪造②。尽管《评释》合刻本问题颇多,难免令人生疑,但《评释》现存刻本甚少,加之单刻本又多有缺页,合刻本恰可补其不足,因此两种刻本不可偏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