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郭孔延《史通评释》探析(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理论学刊》2013年9期 刘海波 谢贵安 参加讨论

    三、郭孔延对史学编纂议题的阐发
    葛兆光观察到,嘉靖、隆庚、万历年间出现了一股维护史学客观性、严肃性的思潮,“而其形式则表现为对史书的批评与考证”[5]。钱茂伟也曾指出,在明代中叶史学转型过程中,史学理论的重建工作受到了重视[8]。诚如两位先生所言,明代中后期,史学理论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涌现出大批研究成果,如胡应麟《史书占毕》、李梦阳《论史答王监察书》、瞿景淳《古今史学得失论》、梁梦龙《史要编》、卜大有《史学要义》等。《史通》研究热潮的兴起即是史学理论受到重视的表征,而研究者在对《史通》文本进行评释时,又必然会对蕴含其中的史学理论问题加以阐发,二者互为表里。郭孔延在《评释》中也有多处论述史学编纂的理论议题。
    1.编年、纪传优劣论
    作为我国历史编纂学上最重要的两种史书体裁,编年、纪传二体优劣之争其来有自。刘知几曾分别总结二体的优劣短长,于《史通·二体》篇中指出:“考兹胜负,互有得失。”可谓持平之论。而郭孔延则认为:“史之题目,当以编年为正。一年之内,主臣华夷,诸事毕载,何其简其晰也。《春秋》孔经,《左传》为上;其次朱子《纲目》,纲法经,目法传;又其次司马文正《资治通鉴》,皆题目之正者。编年之体,坏于子长,自兹以后,滥觞逾甚,昔人谓之整齐故事,良有以也。即欲如《史记》体,当以《新唐书》为正。”[2](P46)郭孔延认为编年体史书具有“简、晰”的优点,而纪传体仅能“整齐故事”,所以编纂史书必须首选编年体,若不得已使用纪传体,也必须模仿《新唐书》,采用“春秋笔法”。郭孔延“编年优于纪传”之观点有失公允自不待言,但这恰恰折射出了其所持有之“义理史学”思想。《春秋》作为儒家经典,又是最早的史书,其编年形制便因而被“义理史学”奉为圭臬。刘咸炘先生曾言:“优编年者大抵亢经媚古之儒,以繁为纪传罪,其言多偏曲。”[9](P428)可以说,推崇编年、贬低纪传是“义理史学”的普遍倾向。
    2.班、马优劣论
    自《汉书》问世以后,班、马优劣问题随即被提出,众多学者都曾参与其中,如王充、傅玄、张辅、刘知几、郑樵、倪思、王若虚、胡应麟、凌稚隆、许相卿、徐乾学、浦起龙等。作为传统史学的一项重要议题,班、马优劣比较在不同的时期评判标准、主流倾向各有不同。就明代而言,学者多从文学角度加以评点,而郭孔延之评价班、马优劣则主要从史学角度着眼,其言曰:“子玄于《史记》有贬词,于《汉书》加伟称,优固于迁,似矣。……以愚论之,迁辟创业,固辟守成,创业纷乱,势难精密,守成太平,更易寻讨,此可以知迁固之优劣矣。”[2](P20)司马迁撰著《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创举,但由于体例不够严密,也招致不少非议,如班彪就曾批评《史记》“细意委曲,条例不经”[3](《班彪列传》),刘知几也于《史通·世家》篇中认为司马迁“名实无准”。郭孔延则一反前人论点,设身处地地为司马迁加以辩护。他从创业、守成难易之不同,认为司马迁优于班固。这一观点也得到后世学者的认同,如赵翼认为:“司马迁发凡起例,创为全史。……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不知无所因而特创者难为功,有所本而求精者易为力,此固未可同日而语耳。”[10](P3)郭孔延从纪传体开创角度评价司马迁优于班固,洵为不刊之论,但认为刘知几“优固于迁”,却不符合刘知几本意,因为“刘知几对《史》、《汉》两家的评论是互有褒贬的,并无扬此抑彼之意,无法得出尊班抑马的结论”[11]。
    3.反对另立“制册章表书”体例
    刘知几鉴于纪传体史书中广载诏令、文辞,极为繁冗,因此于《史通·载言》篇中建议设立“书”部,主张“若人主之制册、诰令,群臣之章表、移檄,收之纪传,悉入书部,题为‘制册’、‘章表书’,以类区别”。对此,郭孔延评论道:“另立制册章表书,为目甚新,为体亦异,第云以类区别,又似一部类书文选,不似史体,故数千年来无遵此目。不若仍旧王言入纪,臣言入传,三章之约载于《高纪》,反骚之文编于《雄传》,更为妥焉。”[12](P23)郭孔延从史体角度着眼,认为纪传体中设立“制册章表书”,会使史书变为文集,因此持反对态度。这也得到浦起龙的认可:“且使此策果立,几与挚虞流别同科。即刘于《载文篇》亦言非复史书,更成文集,不且自矛乎?况乎后世,著述如林,弥滋轇轕矣。此论不可行。”[12](P32)
    刘知几主张于纪传体史书中另立一“书部”,体现了一种不墨守陈规、勇于变革的创新精神,并确实有其合理性,而郭孔延、浦起龙俱以“总集”为忧,持反对态度,则有失偏颇。史书中收录诏令文辞,选取标准自然与文学不同,关键在于史家具体如何采择。并且刘知几这一主张,纪传体史书虽未遵从,但并非没有受其影响。张舜徽先生就曾指出:“后世若《唐文粹》、《宋文鉴》以及明清《经世文编》之类,皆足为史传羽翼。溯厥体例,盖皆本知几斯议而稍变通以为之者也。”(P362)
    明代中后期,在史学理论受到重视的背景下,郭孔延藉由对《史通》的评论,阐述了自己对多个史学理论议题的看法。除上述所论几点之外,郭孔延对史学批评问题也曾作过阐发,指出:“史之优劣,一曰好恶有公私,私者劣;一曰书事有真伪,伪者劣;三曰义例有精疏,疏者劣;四曰笔力有整庞,庞者劣。字之烦简,未足以定优劣也。”[2](P201)郭孔延提出评判史书优劣,应从史家立场、史事考核、体例精疏、文字烦简四个方面加以审核,这是继吴缜所提“事实、褒贬、文采”三项范畴之后[14](P621),对史书批评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