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目前学界尚无专文对郭孔延及其《史通评释》进行研究,张新民《〈史通〉评释诸本述略》(《文献》1988年第2期)、杨艳秋《刘知几〈史通〉与明代史学》(《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4期)、杨绪敏《论明清时期〈史通〉的流传、整理与研究》(《史学月刊》2008年第11期)诸文曾稍有涉及,但多停留在介绍层面。台湾范维范硕士论文:《明代〈史通〉学研究——以陆深、李维桢、郭孔延父子为中心》,对郭孔延《史通评释》论述颇详,但主要着眼于版本考辩、郭氏父子与江右王门之关系。 ②洪业曾言:“又徐承礼藏之明刊本《史通》二十卷,是否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且附有伪李本宁评语者?”见王钟翰:《王钟翰清史论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70页。 ③“史论”不同于“史评”,“史评”是指评论史书、史学问题或史学现象的言论与著作。关于“史论”与“史评”的区别,可参见瞿林东:《谈中国古代的史论和史评》,《东岳论丛》2008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王嘉川.胡应麟论刘知几[J].史学月刊,2006,(4). [2]郭孔延.史通评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范晔.后汉书[M]. [4]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葛兆光.明代中后期的三股史学思潮[J].史学史研究,1985,(1). [6]钱大昕.潜研堂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7]邵晋涵.南江文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钱茂伟.论明中叶史学的转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9]刘咸炘学术论集·史学编: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汪高鑫.刘知几班马优劣论平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5). [12]浦起龙.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3]张舜徽.史学三书平议[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吴缜.新唐书纠缪[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5]黄叔琳.史通训诂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6]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第3册[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17]李纪祥.台湾地区史通研究之回顾(1919—1994)[J].“国立”编译馆馆刊,1996,(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