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补释宋高宗“最爱元祐”①(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 方诚峰 参加讨论

    三、太母之意
    靖康二年三月七日,金人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28)“世辅王室,永作藩臣”。(29)从法统的角度而言,宋朝就此断绝,新的政权是“大楚”。因此,接下来赵构的即位,一定程度上并非续接宋朝之统,而是承张邦昌“大楚”之统。完成从“大楚”到南宋政权转移的枢纽人物,就是孟氏。
    四月一日,金人全军撤离东京;(30)张邦昌本系金人强行册立,失去了金军的支持,帝位于他而言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如何处理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四月二日,张邦昌就派人去寻访赵构所在。(31)这个时候,赵构正在济州,对于京城内发生的重大变故尚无从知晓,但对于有可能的问鼎之人则保持着高度警惕。如四月三日,赵构听说宗室赵子崧等人同盟勤王,就立即命赵子崧加宝文阁学士充兵马大元帅府参议官、东南道总管。(32)其实赵子崧的戒谕军前榜文中已经说到了张邦昌事,但赵构应该未及见其文。(33)四月四日,才有“硬探”传来了明确的情报;元帅府上下对此非常震惊,(34)立即有众多的僚属都上表劝进,有人就说,“邦昌僭号于京师……先了此一段大事,然后回戈北征”,或曰“愿大王即皇帝位,见先理会张邦昌大事”;可是,面对这一危局,赵构却推辞不从。(35)他还特意告诫诸副元帅与总管宗泽、赵子崧等曰:“虑百官之谋或出权宜,未当轻动,徒使京城动扰,军民被害,故欲押按近城,容某移书问故,得其情实,即时关报,施行未晚。”又“檄札下诸处勤王人马京城下会合,听候指挥,不得先入”。(36)可见,赵构虽忧心神器之归属,又不敢轻举妄动。
    就在赵构得知张邦昌僭位的同日,开封城内的形势又有重大变化。四月四日,张邦昌将哲宗废后孟氏尊为“宋太后”,次日迎入延福宫居住。(37)张邦昌这一举动充满了矛盾:他既明确地将“楚”作为继宋的一个政权,又表现出推戴故主之意;(38)这主要是因为他处于夹缝之中:一方是刚刚退去的金军,以及在其册立过程中得利的莫俦、吴开、王时雍等投机分子;另一方则是日渐迫近的勤王大军,还有开封城中的赵宋遗臣。权衡二者,后者很快占据了上风:推动形势变化的是勤王大军的压力,提出解决之策的则是围城中的士大夫。吕好问于三月末即“启邦昌宜速尊崇元祐太后”。(39)四月四日当天,侍御史胡舜陟上张邦昌札子也提到:“伏望即降指挥正其名位,请元祐皇后垂帘听政于内,陛下以太宰治事于外。”(40)张邦昌初步推出孟氏之后,四月八日,监察御史马伸又言:“伏望相公速行改正,易服归省,庶事禀取太后命令而后行,仍速迎奉康王归京。”(41)四月九日,张邦昌又“召侍从职事官议事”,所议必然是关于政权归属的问题——当日晚,张邦昌降手书上孟氏尊号为“元祐皇后”,入居禁中,且“缘遣使康邸,未审行府所在,军国庶务不可旷时,恭请元祐皇后垂帘听政,以俟复辟”。(42)
    四月九日当天还有重大的举措,一是打开京城诸门,二是张邦昌遣谢克家携带“大宋受命之宝”、孟太后派孟忠厚携劝进之书赴元帅府;四月十日,张邦昌避位。(43)
    十一日,孟氏御内东门小殿垂帘听政。(44)这样的话,从四月一日至十日,政权迅速从张邦昌转移至孟氏手中,这对于南宋政权重建有重大意义。此前,真仁之际、仁英之际、神哲之际、哲徽之际,都出现过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这是北宋渡过权力继承危机的最常用手段,已经成为北宋重要的政治传统。如何终结伪楚政权、如何让法统重新回到赵姓手中,围城中的士大夫第一时间就想起了这一传统,推出了孟氏。孟氏自张邦昌手中接过政权,乃是往国家重建方向所迈出的第一步,一度断绝的宋统,通过太后垂帘的方式得以延续。
    当开封城中形势一再变化的时候,赵构在做什么呢?一直到四月五日,张邦昌才知道赵构在济州,于是立即致书,四月七日到达,续又派人致书,表达了“封府库以待大王”之意;赵构当日即有答书,比张邦昌为伊尹、周公,也对张邦昌的劝进表示了推辞。(45)
    前面已经提到,四月九日张邦昌已经请孟氏垂帘听政,且张邦昌和孟氏分别向赵构派出了使臣,但他们绝不可能在当天便到达济州大元帅府。可是,《三朝北盟会编》却说,九日当天“大元帅府僚属定即位南京之议”,且定好了于四月二十一日出发。(46)赵构对张邦昌此前一直都小心翼翼,在没有进一步消息的情况下便突然决定登基,甚启人疑窦。而且,既然已经决定了,却要等十几天后才行动,当时形势瞬息万变,这种拖延很不合理。
    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中兴日历》、《中兴记》的记载看来,当日肯定讨论过赵构称帝之事,毕竟从四月四日得知张邦昌僭位以来,政权之归属就成为元帅府上下最为关切的事务。但从记载的僚属讨论来看,主要内容在称帝的可能性:其一,是否应该在二帝北迁情况下仿行唐肃宗故事;其二,合法性所在——除了几件无关紧要的符瑞之外,就是所谓的上皇语和“即真”之诏。关于“即真”之诏的真实性,本文前已述及,实属后来的虚构。因此,四月九日元帅府上下所谓的“定议”,应该只是解决了内部关于赵构称帝的分歧,特别是驳斥了以宗室仲琮为代表的异议。
    但仅仅解决内部分歧是不够的,赵构特别需要的元帅府之外各种势力的支持,这其中开封方面的授意是至关重要的。从四月十二日开始,就有各种人物的“劝进”,但赵构皆以不允答之;一直到了四月十八日,孟氏派来劝进的两位使臣到达济州,带来了孟氏的旨意,(47)其中就有孟氏于垂帘后所发布的告天下手书,(48)手书云:
    比以敌国兴师,都城失守,祲缠宫阙。既二帝之蒙尘,诬及宗祊。谓三灵之改卜,众恐中原之无统。姑令旧弼以临朝,虽义形于色,而以死为辞。然事迫于危而非权莫济,内以拯黔首将亡之命,外以纾邻国见逼之威。扶九庙之倾危,救一城之惨酷。
    乃以衰癃之质,起于闲废之中。迎置宫闱,进加位号,举钦圣已行之典,成靖康欲复之心。永言运数之屯,坐视邦家之覆。抚躬独在,流涕何从。
    缅惟艺祖之开基,实自高穹之眷命。历年二百,人不知兵。传序九君,世无失德。虽举族有北辕之衅,而敷天同左袒之心。乃眷贤王,越居近服,已徇群情之请,俾膺神器之归。繇康邸之旧藩,嗣我朝之大统。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兹为天意,夫岂人谋。尚期中外之协心,共定安危之至计。庶臻小愒,同底丕平。用敷告于多方,其深明于吾意。(49)
    这篇手诏乃汪藻的手笔,(50)被陈寅恪先生认为是“宋四六体中之冠”。(51)诏书相当精确地传达了南宋政权重建的最初历程:先述靖康之难,张邦昌事出权宜,赞其“扶九庙之倾危,救一城之惨酷”;接着述孟氏自身为张邦昌所推出,垂帘听政;最后述天命仍祚宋,肯定了赵构即位的绝对合法性,期以中兴。赵构恐怕是见到这份诏书后,才吃到了定心丸,当天就答文武百官以“俟入京城,躬谒宗庙,若銮舆未还,即抚定民庶,权听国事”。(52)并且于次日,即十九日“议定以庚辰起发济州”,(53)庚辰即二十一日。
    除了孟氏的手书,四月十四日张邦昌又率在京百官上表劝进,(54)应该会和孟氏手书差不多的时间到达济州。又四月二十日,赵构自己派往东京张邦昌处“观变”的使臣黄永锡回到济州,报告说:
    邦昌遣谢克家来归玉玺;太母垂帘,遣冯澥、李回奉诏书前来劝进;邦昌已出内东府;京师见将大元帅檄书雕印出卖,内外传报,军民欢呼,以望迎立康王。(55)
    最终“五军将士呈禀取二十一日摆拽人马护卫入南京”。
    从上述梳理可见,赵构称帝之事看似在四月九日就已定议了,但在接下来他一直在等待开封的消息,直至四月十八日得到了确定的信号,他才作出最终决定。从赵构这一时期的动静可知,开封临时政权的授意对他登基有关键意义。前已指出,当时不可能有太上皇帝“即真”之诏到达,而赵构登基的最主要、最实质的合法性基础,其实是来自孟氏的迎立。
    概言之,南宋重建政权的最初历程是两次政权转移:一是从张邦昌至孟氏,二是从孟氏至赵构。在这一历程中,孟太后作为转移之枢纽,承担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