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本文曾提交“宋代文史青年学者论坛”(2013年8月,杭州),得到了与会学者的指正;续又承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胡坤先生提供卓见,深表感谢。 ②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系年要录》)卷七九,绍兴四年八月戊寅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叶1b。 ③参见罗家祥:《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88—298页。 ④参见许沛藻:《宋高宗与神哲实录》,《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26页。 ⑤参见曹家齐:《“爱元祐”与“遵嘉祐”——对南宋政治指归的一点考察》,《学术研究》2005年第11期,第103—107页。 ⑥关于南宋立国与“祖宗之法”关系的讨论,参见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450—472页。 ⑦《系年要录》卷七六,绍兴四年五月庚申条,叶12a-13a。 ⑧《系年要录》卷七九,绍兴四年八月戊戌条,叶19a。 ⑨《系年要录》卷七七,绍兴四年六月丙申条,叶9a-b。 ⑩《系年要录》卷四○,建炎四年十二月己卯条,叶4b-5a。 (11)参见邓小南:《关于“泥马渡康王”》,《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收入氏著《朗润学史丛稿》,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05—107页。 (12)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许刻本,1987年,靖康二年四月九日条引《日历》,第682—683页。 (13)《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二,靖康二年四月九日条引《中兴记》,第683页。 (14)《系年要录》卷四,建炎元年四月戊辰条,叶26a注。 (15)参见《系年要录》卷七,建炎元年七月丙辰条,叶29b。 (16)《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一,建炎元年五月一日条引《中兴日历》,第741页。 (17)《系年要录》卷六九,绍兴三年十月甲辰条,叶17a-b。 (18)参见《系年要录》卷一二九,绍兴九年六月壬戌条,叶6a。 (19)参见王应麟:《玉海》卷四七,“艺文门·《建炎中兴日历》”,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第899页。 (20)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五,绍兴四年十二月二十日,第1192页。 (21)《系年要录》卷九三,绍兴五年九月戊子条,叶10b。 (22)参见《系年要录》卷一○○,绍兴六年四月戊戌条,叶1a。 (23)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四“修纂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7页。 (24)最后正式的书名应是“事实”,尤袤《遂初堂书目》“国史类”著录有《元帅府事实》一书,丛书集成初编本,第8页。 (25)参见《系年要录》卷九九,绍兴六年三月癸巳条,叶20b-21a。 (26)学者指出,“崔府君显圣”、“泥马渡康王”传说在赵构登基后传播开来,亦与赵构证明自己登基的合法性、稳定政权的努力有关。见邓小南《关于“泥马渡康王”》。 (27)《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五,绍兴四年十二月二十日条,第1192页。 (28)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八四,靖康二年三月七日条,第629页。 (29)《册大楚皇帝文》,收入佚名:《大金吊伐录校补》卷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0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08页。 (30)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八九,靖康二年四月一日条,第663页。 (31)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八九,靖康二年四月二日条,第664页。 (32)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八九,靖康二年四月三日条,第666页。 (33)建炎二年初,赵子崧被人揭发当年一份传檄文中有不逊语,正可说明赵构未及见当时赵子崧的文字。事见王明清《挥麈录余话》,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66页。 (34)赵构自己说,当他得知了张邦昌僭立事,“朕是时更无分毫主意”。见《系年要录》卷九九,绍兴六年三月癸巳条,叶21a。 (35)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靖康二年四月四日条,第668—670页。 (36)《三朝北盟会编》卷九○,靖康二年四月四日条,第670—671页。 (37)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靖康二年四月四日、五日条,第667—668、671—672页。 (38)张邦昌将孟氏尊为“宋太后”,又将孟氏迁居延福宫(西宫),正是宋初对待后周太后的做法;其《上宋太后手书》中有“予以世受宋恩”、“祗复掖庭之次,恭陈旧国之仪”等说法,都体现了宋为故国之意。但其《手书》又说,“载惟本朝开创之初,首议西宫尊崇之礼,号同母后,国系周朝”云云,在明示宋、楚有别的情况下,又称宋朝为“本朝”。 (39)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一,靖康二年四月九日条,第677页。 (40)《三朝北盟会编》卷九○,靖康二年四月四日条,第671页。 (41)《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一,靖康二年四月七日条,第676页。 (42)《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一,靖康二年四月九日条,第677页。 (43)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二,靖康二年四月九日条,第679、683页。 (44)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三,靖康二年四月十一日条,第685页。 (45)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一,靖康二年四月七条,第674—675页。 (46)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二,靖康二年四月九日条,第682—683页。 (47)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四,靖康二年四月十八日条,第695页。 (48)参见《系年要录》卷四,建炎元年四月丁丑条,叶34a-b。 (49)《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三,靖康二年四月十一日条,第685页。关于此手书的颁发日期,《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三作十一日,即垂帘首日;《系年要录》卷四作甲戌日,即十五日(叶30b)。从到达济州的时间来看,当以十五日为是。 (50)参见汪藻:《浮溪集》卷一三《皇太后告天下手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8册,第115—116页。《浮溪集》所载手书文字与《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略有不同。 (51)参见陈寅恪:《论再生缘》,见《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65页。 (52)《系年要录》卷四,建炎元年四月丁丑条,叶34b。 (53)《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四,靖康二年四月十九日条,第695页。 (54)参见《系年要录》卷四,建炎元年四月癸酉条,叶30b。 (55)《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四,靖康二年四月二十日条,第696页。“内东府”当作“内东门”。 (56)(57)《宋史》卷一九《徽宗纪》,第359、364页。 (58)参见陈寅恪:《论再生缘》,《寒柳堂集》,第65页。 (59)参见张伟:《论张邦昌“伪楚”政权及其影响》,《宁波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58—59页。 (60)参见《系年要录》卷七,建炎元年七月丙辰条,叶29b-30a。 (61)参见《系年要录》卷九,建炎元年九月壬子条,叶22b-23a。 (62)参见拙作《宋哲宗与北宋晚期的士大夫政治》,《中国学术》待刊。 (63)《系年要录》卷五,建炎元年五月辛卯条,叶4b-5a。“元”字犯孟氏祖孟元之讳,故后定为“隆祐太后”。 (64)《系年要录》卷五一,绍兴二年二月丙戌条,叶27a。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