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参见胡方平:《中国封土墓的产生和流行》,《考古》1994年第6期。 ②参见王世民:《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冢墓》,《考古》1981年第5期;黄展岳:《说坟》,《文物》1981年第2期。 ③参见杨宽:《先秦墓上建筑和陵寝制度》,《文物》1982年第1期;《先秦墓上建筑问题的再探讨》,《考古》1983年第7期。 ④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第269页。 ⑤[汉]王充撰,黄晖校释:《论衡校释》(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65页。 ⑥《孟子·梁惠王下》,见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5页。 ⑦《礼记·檀弓下》,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0页。 ⑧《礼记·祭义》,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1327页。 ⑨《周易·系辞下》,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02页。 ⑩《晋书》卷二○《礼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34页。 (11)《礼记·王制》,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382页。 (12)《国语·楚语下》,见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19页。 (13)《礼记·曾子问》,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605页。 (14)《左传·僖公三十一年》,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87页。 (15)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1页。 (16)《国语·晋语九》,见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第453页。 (17)[清]孙诒让:《墨子间诂》(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48-249页。 (18)《左传·僖公十年》,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334页。 (19)印群:《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49-150页。 (20)[清]王先谦撰,吕苏生补释:《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原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5页。 (21)《礼记·檀弓下》,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300页。 (22)[汉]王充撰,黄晖校释:《论衡校释》(新编诸子集成本),第971-972页。 (23)《汉书》卷七三《韦贤传附子玄成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115页。 (24)《后汉书》志第四《礼仪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103页。 (25)[唐]杜佑:《通典》卷五二《礼十二·沿革十二·上陵》,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447-1448页。 (26)参见刘炜:《三国时期陵寝制度的衰落及其根源》,《四川文物》1986年第1期。 (27)[西汉]桓宽著,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53页。 (28)《汉书》卷四○《张陈王周传》,第2038页。 (29)《汉书》卷六四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2791页。 (30)《汉书》卷五九《张汤传附子张安世传》,第2653页。 (31)《汉书》卷八九《朱邑传》,第3637页。 (32)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第92页。 (33)宫衍兴编著:《济宁全汉碑·桓孨食堂题记》,济南:齐鲁书社,1990年,第10-11页。 (34)以上三则画像石题记分别见[日]永田英正:《汉代石刻集成·释文篇》第二五、五一、六一,同朋舍,1994年,第32、72、94页。 (35)参见史家珍、王遵义、周立:《洛阳五女冢267号新莽墓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第7期。 (36)宫衍兴编著:《济宁全汉碑》,第17页。按:薄,急迫、快速也。怒,旺盛,此指多。兴,犹作。《周礼·地官·舞师》:“凡小祭祀,则不兴舞。”仲,居中者。宫衍兴先生释为乐器:“大籥之声,其中谓之仲。”甚是。“兴仲同食”即佐乐而食。任,保养、涵养之意。《白虎通·五行》:“水位在北方……任养万物。”器之饭,即“饭之器”,吃饭的器皿。 (37)参见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第215页。 (38)参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45-47页。 (39)参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临淄金岭镇一号东汉墓》,《考古学报》1999年第1期。 (40)《礼记·檀弓上》,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173页。 (41)《周礼·春官·冢人》郑玄注引,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568页。 (42)《汉书》卷六七《朱云传》,第2916页。 (43)转引自[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698页。 (44)[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潜夫论笺校正》(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37页。 (45)《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第89页。 (46)《后汉书》卷三九《赵咨传》,第1315页。 (47)《仪礼·聘礼》,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409页。 (48)《礼记·祭义》,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1321页。 (49)《礼记·檀弓下》,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297-298页。 (50)[汉]刘熙:《释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2-103页。 (51)《后汉书》志第五《礼仪下》,第3144页。 (52)《后汉书》卷八一《范式传》,第2677页。 (53)[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89页。 (54)《文体明辨序说·碑阴文》,见[明]吴纳、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45页。 (55)参见宫衍兴编著:《济宁全汉碑》,第36-40页。 (56)参见天津文物管理处、武清县文化馆:《武清县发现东汉鲜于璜墓碑》,《文物》1974年第8期。 (57)[宗]洪适:《隶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0页。 (58)[宋]洪适:《隶释》第100页。 (59)[宋]洪适:《隶释》第78页。 (60)[宋]洪适:《隶释》,第178页。 (61)[西汉]桓宽著,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新编诸子集成本),第353页。 (62)《汉书》卷八一《张禹传》,第3350页。 (63)《后议书》卷十四《安城孝侯赐传》,第565页。 (64)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西郊发现阙清理简报》,《文物》1964年第11期。 (65)[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12页。 (66)[宋]洪适:《隶释》,第31页。 (67)《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第314页。 (68)《后汉书》卷五七《栾巴传》,第1841页。 (69)宫衍兴编著:《济宁全汉碑》,第100页。 (70)参见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77页。 (71)参见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第272-273页。 (72)参见李如森:《汉代丧葬制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94页;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第76页;蒋英炬、吴文琪:《武氏祠画像石建筑配置考》,《考古学报》1981年第2期。 (73)济宁文物组、嘉祥县文管会:《山东嘉祥宋山1980年出土的汉画像石》,《文物》1982年第5期;宫衍兴编著:《济宁全汉碑》,第12-13页。 (74)蒋英炬:《汉代的小祠堂》,《考古》1983年第8期;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第81页。 (75)宫衍兴编著:《济宁全汉碑》,第13页。 (76)罗福颐:《芗他君石祠堂题字解释》,《故宫博物院院刊》总第2期。 (77)[宋]洪适:《隶释》,第73页。 (78)[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潜夫论笺校正》,第137页。 (79)参见南京博物馆院、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年印行。 (80)参见山东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临淄金岭镇一号东汉墓》,《考古学报》1999年第1期。 (81)参见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第82-83页。 (82)参见李如森:《汉代丧葬制度》,第195页。 (83)参见郭明达:《汉代的石阙》,《文物》1961年第12期。 (84)[宋]赵明诚著,金文明校正:《金石录校正》卷十四《跋尾四·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第256-257页。 (85)参见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西郊发现阙清理简报》,《文物》1964年第11期。 (86)[宋]洪适:《隶释》,第70页。 (87)参见李如森:《汉代丧葬制度》,第196页。 (88)[宋]赵明诚著,金文明校正:《金石泉校正》卷十四《跋尾四·汉》,第256-257页。 (89)[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24页。 (90)参见王思礼:《山东邹县城东匡庄的古代石人》,《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0期。 (91)[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06页。 (92)[宋]洪适:《隶释》,第70页。 (93)高亨:《商君书注译》,见《高亨著作集材》第七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68页。 (94)许维遹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24页。 (95)[汉]桓宽著,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第353页。 (96)《汉书》卷二七中《五行志》,第1374页。 (97)《汉书》卷七二《龚胜传》,第3085页。 (98)[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潜夫论笺校正》,第137页。 (99)[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初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40页。 (100)[陈]徐陵编,[清]吴北宜注:《玉台新咏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3页。 (101)[清]王道亨修:《济宁直隶州志》,乾隆五十年刻本。 (102)参见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第81、99页。 (103)[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义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85页。 (104)《后汉书》卷三五《郑云传》,第1210页。 (105)《汉书》卷四〇《张良传》,第2038页。 (106)《汉书》卷六四《朱买臣传》,第2791页。 (107)《汉书》卷八九《朱邑传》,第3637页。 (108)《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第3289页。 (109)[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第343页。 (110)[东汉]崔寔著,缪启愉辑释:《四民月令》,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依次见第1、25、68、84、104、109页。 (111)宫衍兴编著:《济宁全汉碑》,第13页。 (112)《汉书》卷一○○《叙传》,第4199页。 (113)《汉书》卷九二《楼护传》,第3707页。 (114)“归家上冢”见《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645页;“过家上冢”见卷十七《岑彭传》,第673页。 (115)《汉书》卷九○《田延年传》,第3671-3672页。 (116)参见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第81页。 (117)[汉]王充撰,黄晖校释:《论衡校释》(新编诸子集成本),第972页。 (118)《后汉书》卷七四《列女传》,第2787页。 (119)参见济宁文物组、嘉祥县文管会:《山东嘉祥宋山1980年出土的汉画像石》,《文物》1982年第5期。 (120)[东汉]崔寔著,缪启愉辑释:《四民月令》,第1页。 (121)[东汉]崔寔著,缪启愉辑释:《四民月令》,第104页。 (122)[东汉]崔寔著,缪启愉辑释:《四民月令》,第109页。 (123)《汉书》卷一〇〇《叙传》,第4199页。 (124)《汉书》卷九二《楼护传》,第3707页。 (125)《后汉书》卷一七《蜀异传》,第6405页。 (126)[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六〇《全琮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382页。 (127)《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附孙崔寔传》,第1731页。 (128)[宋]洪适:《隶释》,第75页。 (129)[西汉]桓宽著,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第354页。 (130)《后汉书》卷二《明帝纪》,第11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