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随着历史的推进,黄老思潮并没能一直保持其强劲势头。在随后的历史流程中,黄老开始由盛走衰,而儒学则渐渐由衰转盛。汉初思想面貌的这一变化,也可从汉初平民意识的流变中找到根据。 关于当时社会平民意识的变化情况,文化名人杜亚泉曾指出: 其武力之优秀者,渐渐占势力于社会,成贵族阶级。而智力之优秀者,又凭藉其智识,以自奋于社会之间,成为智识阶级。贵族社会欲以其势力支配社会,不能不有智识为之辅,……于是为贵族者亲师重道、以吸收智识,是谓贵族阶级之智识化……(20) 杜亚泉所说的“贵族”,即政权角逐中的取胜者。在他看来,获得政权、对社会具有支配力量的这些平民逐步接受文化教养,即所谓“贵族阶级之智识化”有其必然性。 社会上层人物永远不会把自己隔绝于文化教育之外,他们最终会转向欣赏文化,接受文化教育。这种转变在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会有不同,但最终会实现从平民化到贵族化的转变则是无疑的。在汉朝建立伊始就进入社会上层的平民们,属于第一代社会上层,他们的思想早已稳定,文化教育对他们委实不易产生实效。但对上层贵胄而言却并非如此,他们能够接受知识更新和思想培养。考《史记》、《汉书》,曾接受文化教育的汉初皇子有十人。《续汉书·百官志》说,太傅“掌以善导”(21),是培养、教育、辅导皇室子弟的专职人物。而十位皇子中八人的师傅,或是儒者,或是思想、行为上尊奉儒学之士(22)。具体说,有经师、名儒(叔孙通、贾谊,申公、辕固、韩婴);有践履儒家礼仪规范的榜样(石奋);有向儒之士(窦婴、卫绾)。他们所教育的八位皇子恰是汉王朝依次递进的三代,分别是刘邦之子:刘盈(惠帝);刘恒之子:刘启(景帝)、梁怀王刘揖;刘启之子:废太子刘荣、后立太子刘彻(武帝)、河间献王刘德、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这八位皇子的教育是有儒家色彩的。除八人外,还有两位皇子——刘恒和景帝另一儿子中山靖王刘胜,《史记》、《汉书》中虽然没有儒者或亲儒人士对他们行师傅之职的记载,但有能反映他们了解、掌握儒经的相关史料。 由此可见,从第二代开始,汉王朝就开始在皇室中进行文化教育,而这套文化教育恰好与儒家分不开。《史记·外戚世家》云:“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23)但这只是窦太后的个人爱好,并不是说皇室不再继续从儒习经的文化教育。其中“不得不”三字显示,读《黄帝》、《老子》并非定制。汉景帝刘启为窦太后之子,窦太后影响力最大的时期是景帝主政之时。由上表所示,在汉景帝十三子中,被清楚提供出师学状况的有六人,六人中的五人有儒者或向儒之士为师,另一人刘胜对《诗》有娴熟的掌握。被提供出师学状况的这六人都接受了儒家方面的教育,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皇室第四代那里,皇族教育中的师儒习经已成惯常之举。即使有喜好黄老的窦太后的影响,皇室成员的文化教育也未改变以往的方式。 皇室文化教育方式为上层社会提供了范导,从儒习经遂被整个上层社会所遵循。关于这个问题,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汉墓随葬简帛也提供了一些根据。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墓主是第一代轪侯长沙丞相利苍之子,第二代轪侯利豨之兄。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的墓主是卒于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的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两墓墓主都是汉初上层社会第二代的王侯家族成员,两处都发现有《周易》抄本,《五行》等文有多处《诗经》的引用。另外,《春秋事语》在叙述春秋时期的史实时有纪事有议论,也有儒家色彩。其中发表意见最多的是“闵子辛”,经考证,此人就是孔子弟子闵子骞(24)。阜阳汉墓出土的简片内容更丰富,除《周易》外,还包括了今本《诗经》的《风》、《小雅》近六十九篇。其中,《风》诗有六十五篇,具体是《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曹》、《豳》等,只有《桧风》未见;《小雅》诗则有《鹿鸣》、《划木》等四篇(25)。 重视行为规范,也是汉初上层社会文化教育的要求。《西京杂记》卷四记载: 梁孝王子买从朝,年幼,窦太后欲强冠婚之。上谓王曰:“儿堪冠矣。”王顿首谢曰:“臣闻《礼》二十而冠,冠而字,字以表德。自非显才高行,安可强冠之哉?”帝曰:“儿堪冠矣。”余日,帝又曰:“儿堪室矣。”王顿首谢曰:“臣闻《礼》三十壮,有室。儿年蒙悼,未有人父之端,安可强室哉?”帝曰:“儿堪室矣。”(26) 《礼记·曲礼》:“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27)按儒家仪礼,二十岁成人,初加冠;三十岁血气已定,可为人父。梁孝王之子刘买对此知之甚熟,这当是相关文化教育的结果。 作为上层贵胄,他们拥有其父辈不曾拥有的生活模式,加之当时的从儒习经和行为规范教育,所以在社会性格上,他们势必会有所变化,会摆脱父辈平民意识的局限,形成一种一般平民所不具备的精神气质,逐渐培育出一种贵族文化气息(28),最终实现上层社会思想风格上的贵族化。 汉初社会的上下阶层都充斥平民,平民性格成为当时普遍的、主导性的“社会性格”。而上层社会日积月累地去平民化之后,会对之前流行的社会思潮带来什么影响呢?其实,在任何一个社会,尤其是古代社会,社会上层总是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支配权,其平民意识完结,就必然导致原来的平民意识不再保持以往那种强劲的态势。而在此之前,黄老思潮是伴随平民意识活跃而兴盛的,所以上层社会去平民化后,黄老思潮的声势势必受到削弱。同时,随着社会上层人们生活模式的改变,社会上层新的“社会性格”将逐步稳定下来,儒家思想因此在社会上层找到了厚实的心理基础。 总之,在汉初社会上层贵胄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中,儒家的诗书礼乐文化成为上层社会进行思想塑造的工具。儒学渐为社会上层所习,并产生一种示范效应。由社会上层向社会下层逐步扩散,儒学在社会上渐渐走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