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明末清初输入中国的海洋动物知识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安徽大学学报》2014年第 邹振环 参加讨论

    摘要:中国古代缺乏比较自觉的海洋意识,本土文献中有关海洋地理知识的介绍也相对有限。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大型海洋动物的记述,多混杂着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或多与占符灵验相比附。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士的汉文地理学西书《坤舆万国全图》《职方外纪》《坤舆全图》和《坤舆图说》,不仅最早向中国人介绍了欧洲的世界地理学说,包括地心说、地圆说、五大洲观念和五带知识,还介绍了若干地理大发现以来关于海洋动物的新知识,并且将这些海洋动物的新记述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西方传统相勾连,从而为中国人带来了大航海时代以来建立起来的新知识传统。这些地理学汉文西书的编刊,为19世纪中国人重新认识海洋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知识资源。
    关键词:耶稣会士 利玛窦 艾儒略 南怀仁 《坤舆万国全图》 《职方外纪》 《坤舆图说》 海洋动物
    作者简介:邹振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士的地理学汉文西书中,涉及海洋动物的主要有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南怀仁的《坤舆全图》和《坤舆图说》,且以《职方外纪》《坤舆全图》和《坤舆图说》为突出。这些为明清两朝宫廷典藏的地理学汉文西书,不仅最早向中国人介绍了欧洲的世界地理学说,包括地心说、地圆说、五大洲观念和五带知识,也介绍了若干海洋动物知识。在海洋动物知识的传送方面,《坤舆万国全图》《职方外纪》和《坤舆图说》的某些内容,既有明显的继承关系,也有些许新增补。这些输入的海洋动物知识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之后有关海洋动物等多方面的新内容。本文拟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①,主要就《坤舆万国全图》《职方外纪》《坤舆全图》和《坤舆图说》中有关西方海洋动物知识的输入,以及这些有关大航海时代海洋动物的新知识与中国传统有哪些重要的互动,作一个初步的分析。
    一、《坤舆万国全图》《职方外纪》《坤舆全图》和《坤舆图说》及其中的“飞鱼”
    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手绘的《坤舆万国全图》现存有1602年的刊本和1608年彩色绘本,二者文字相同。南京博物院就藏有该图的设色摹绘本。原是六幅屏条,拼接连合成一图,而彩色绘本装裱为一整幅,纵168.7厘米,通幅横380.2厘米。利玛窦在所撰全图说明中曾指出:“其各州(洲)之界,当以五色别之,令其便览。”但南京博物院所藏摹绘本并未用五色来区别五大洲,大体只用了三色。洪业认为这个彩色摹绘本是万历三十六年(1608)诸太监的摹绘本,其中的船只、奇鱼、异兽是“从他处摹抄来的”②。曹婉如等认为太监是不敢擅自加上去的,太监在宫中也弄不到这些图画,因此利玛窦的原图上应该是有动物的③。维也纳奥地利国家图书馆藏有《坤舆万国全图》的绘本,其中亚洲用黄色、欧洲深红、非洲深蓝、美洲紫色、南极洲灰色;赤道、子午线涂成黄色,南北极圈、回归线及部分铭文涂成红色。这倒与利玛窦所说的完全吻合,也许维也纳藏本才是利玛窦的原本④。我们感兴趣的是彩绘《坤舆万国全图》上的动物,其中在第五大洲墨瓦蜡泥加上绘有犀牛、白象、狮子、鸵鸟、鳄鱼和有翼兽等陆上动物8头,各大洋里绘有不同类型的帆船,各种体姿的鲸鱼、鲨鱼、海狮、海马、飞鱼等海生动物15头。墨瓦蜡泥加属于当时欧洲学界尚未完全了解的所谓南方大陆,即今澳洲和南极大陆。其实上述陆上动物并不产于南极洲,绘在那里主要还是为了点缀图中空白。
    艾儒略(Jules Aleni,1582-1649)《职方外纪》和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Ferdinandus Verbiest,1623-1688)的《坤舆图说》两书是收录于《四库全书》的两种重要地理学著作,关于两书已有不少专门研究⑤。《职方外纪》是在杨廷筠的协助下完成的,天启三年(1623)秋天付梓。此后有多种版本,并被清代多种丛书收录。目前公认整理得最好的版本是199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编入“中外交通史籍丛刊”的谢方校释本,全书有前言、序跋九篇、地图七张和正文五卷(卷首、亚细亚、欧罗巴、利未亚、亚墨利加、四海说)。有详细的校释,并附有地名索引。《坤舆全图》是木刻版的着色彩图,分成八幅屏条,左右两幅是关于自然地理知识的四元行之序、地圜、地体之圜、地震、人物、江河、山岳等文字解说;中间六幅是两个半球图,各占三幅,上下两边也有若干文字解说,如风、海之潮汐、气行、海水之动等。五大洲构成了地图的主要部分⑥。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图中有不同种类的海陆动物34头,其中海上动物13头,陆上动物21头。东半球计有海马、海豹、鲸鱼、美人鱼;墨瓦蜡泥加洲上画有独角兽、“获落”(欧洲鬣狗)、狮子、“意夜纳”(非洲野犬)、“大懒”(毒蜘蛛)、“鼻角”(犀牛)、“喇加多”(鳄鱼,附“应能满”)、“恶西那约”(长颈鹿);“新阿兰地亚”上画有“无对鸟”;西半球有飞鱼4头、剑鱼1头、海狮1头、不同姿势游动喷水的“把勒亚”鱼(鲸类)4头;西半球的墨瓦蜡泥加洲上画有“苏其”(智利松鼠猴)、“撒辣漫大辣”(德国巨型雪纳瑞犬)、“般第狗”、火鸡、山羊、“加默良”(变色龙)、狸猴兽;南亚墨利加洲上画有骆驼鸟、蛇、喜鹊,还有多艘欧洲的帆船。
    《坤舆图说》是南怀仁在1674年完成《坤舆全图》的基础上增补而成。《四库全书》收入的《坤舆图说》是目前研究中比较通行的一个版本⑦,上下两卷,无序跋。全书约31000字,上卷内容依次列为地体之圜、地圜、地球两极必对天上南北两极不离天之中心、地震、山岳、海水之动、海之潮汐、江河、天下名河、气行、风、云雨、四元行之序并其形、人物,共计14条。下卷内容依次为亚细亚,欧逻巴州,利未亚州,亚墨利加州,墨瓦蜡泥加,四海总说、海状、海族、海产、海舶。“海舶”一节以“行至大洋中,万里无山岛,则用罗经以审方。审方之法,全在海图,量取度数,即知舶行至某处,离某处若干里,了如指掌”作为全书文字部分的结尾。接着为23幅奇异动物图,在动物图前有一段小序:“墨瓦蜡泥加州为南极周围大地,从古航海者未曾通进其内地,未获知其人物、风俗、山川、畜产、鸟兽、鱼虫等何如,故怀仁所镌坤舆图至南极周围空地内,惟绘天下四州异兽奇物数种之像而已。”之后为1幅海舶图,最后为“七奇图说”8幅,称“上古制造宏工,纪载有七,所谓‘天下七奇’是也”⑧。所有32幅插图均先图后说。许多论著都认为,就在南怀仁绘出《坤舆全图》的1674年,同年增补完成《坤舆图说》,解说同年所刻的《坤舆全图》⑨。
    《职方外纪》中没有动物绘像,而彩绘本《坤舆万国全图》和《坤舆全图》上有许多陆上和海洋动物。现有的研究大多认为,利玛窦汉文世界地图的原作是原籍德国的比利时著名地图学家奥代理(A. Ortelius,1527-1598,又译奥尔特利尤斯)1570年刊印的世界地图,该图上有一艘三桅船和三头海洋动物。该图来自一部大型地图集《地球大观》(Theatrum Orbis Terrarum),该书第一版共计53幅图版,包括一幅与地图集同名的世界地图,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地图,以及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分图。问世后广受欢迎,从1570年至1612年用拉丁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荷兰文、英文和意大利文共推出了40多版,至1598年奥代理去世时,该书的图版及附图已经增加为150多幅。在利玛窦的通信和回忆录中多次提及《地球大观》,1595年在南昌还将该图册送给建安王,1601年作为贡品呈送万历皇帝,直到1608年他还收到从欧洲寄来的新版⑩。南怀仁《坤舆全图》在动物绘像上与《坤舆万国全图》有若干继承关系。南怀仁将利玛窦的世界地图的平面投影法改为球面投影法,是制图上的一大进步。
    耶稣会士汉文西书中关于海洋动物的文字叙述,最早见于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该图在利未亚北部的大西洋海面有一段关于“飞鱼”的描述:“此海有鱼善飞,但不能高举,掠水平过,远至百余丈。又有白角儿鱼,能噬之。其行水中,比飞鱼更远,善于窥影,飞鱼畏之,远遁,然能伺其影之所向,先至其所,开口待啖。海滨人尝以白线[练]为饵,飘摇水面,□为飞鱼捕之,百发百中。烹之,其味甚美。”(11)文中所谓“白线[练]为饵”,就是一种白色的挂网。利玛窦肯定了解很多海洋动物,但《坤舆万国全图》却重点介绍飞鱼一种,很令人难解,笔者认为可能一是将之作为一种神奇的鱼类加以介绍,同时也是为了回应同时代中国文献中关于“飞鱼”的描述。
    艾儒略在《职方外纪》中称自己根据“舶行所见,述一二以新听闻”。所谓“以新听闻”中最神奇的莫过于该书介绍了一种称为“落斯马”的动物:“长四丈许,足短,居海底,罕出水面,皮甚坚,用力刺之不可入。额有二角如钩,寐时则以角挂石,尽一日不醒。”(12)谢方认为“落斯马”即河马(Hippopotamus)(13),但是河马不是生活在海底的,也非“罕出水面”者,与艾儒略描述不符。《职方外纪》卷五“海族”中也描述了神奇的“飞鱼”:“仅尺许,能掠水面而飞。又有白角儿鱼,善窥飞鱼之影,伺其所向,先至其所,开口待啖,恒相追数十里,飞鱼急,辄上人舟,为人得之,舟人以鸡羽或白练飘扬水面,上著利钩,白角儿认为飞鱼,跃起吞之,便为舟人所获。”(14)很明显,《职方外纪》在书写这一段“飞鱼”文字时是参考过《坤舆万国全图》的。之后《坤舆图说》又抄录了《职方外纪》关于“飞鱼”的文字:“海中有飞鱼,仅尺许,能掠水面而飞。狗鱼善窥其影,伺飞鱼所向,先至其所,开口待啖,恒追数十里,飞鱼急,辄上舟,为舟人得之。”(15)《坤舆图说》中的文字还收入《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第150卷“异鱼部”。飞鱼长相奇特,又称“燕儿鱼”,身体呈流线型,又细又长又扁,像织布的长梭,又宽又长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特别发达的两鳍展开时就像鸟儿展翅飞翔,能够跃出水面十几米,空中停留的最长时间是40多秒,飞行的最远距离有400多米。每年四五月份产卵时,渔民根据飞鱼的习性,在其产卵的必经之路,把许许多多几百米长的挂网放在海中,重重叠叠的渔网使飞鱼如同游进了密密的马尾藻林,在网中产卵(16)。上述利玛窦和艾儒略所使用的“白角儿鱼”一词,应是拉丁文Pike音意合译名,《坤舆图说》中改为意译名“狗鱼”,是北半球寒带到温带广为分布的淡水鱼。口像鸭嘴,大而扁平,下颌突出。是淡水鱼中生性最残暴的肉食鱼,除了袭击别的鱼外,还会袭击蛙、鼠或野鸭等。狗鱼行动异常迅速、敏捷,每小时能游8公里以上。同时,狗鱼还有着极为灵敏的视觉,能非常迅速地发现猎物。平时多生活于较寒冷地带的缓流的河汊和湖泊、水库中,喜游弋于宽阔的水面,也经常出没于水草丛生的沿岸地带,以其矫健的行动袭击其他鱼类(17)。
    和西方耶稣会士地理学汉文西书记述几乎同时或稍后的中国学者著述中亦有类似记述。成书于万历丙申年(1596)的屠本畯《闽中海错疏》,是明代一部记述我国福建沿海各种水产动物的著作,其中也有“飞鱼”的描述:“头大尾小,有肉翅,一跃十余丈。”(18)渔民在飞鱼产卵的必经之路,设置重重叠叠的挂网以捕捉飞鱼,史籍中亦有记述,如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文鳐鱼”一条写道:“生海南。大者长尺许,有翅与尾齐。群飞海上。海人候之,当有大风。《吴都赋》云‘文鳐夜飞而触纶’,是矣。[时珍曰]按西山经云:观水西注于流沙,多文鳐鱼。状如鲤,鸟翼鱼身,苍文白首赤喙。常以夜飞,从西海游于东海。其音如鸾鸡。”(19)《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60《物产》记台湾府“飞藉鱼”称:“疑是沙燕所化,两翼尚存。渔人夜深时悬灯以待,结阵飞入,舟力不胜,灭灯以避。”清末郭柏苍的《海错百一录》称:“飞鱼,头大尾小,有肉翅,善跳,连跃十余丈,福州呼鲱鱼。……台湾呼‘飞藉鱼’……亦称‘燕子鱼’,又名‘海燕鱼’。”(20)这些中国学者的记述中都着重于其飞行的特点和发出的声音,并将之与“燕子”或“海燕”相联系,认为“飞鱼”“是沙燕所化”,显然缺乏科学依据(2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