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关于中国古代海洋动物史,《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z1期刊有杨德渐和陈万青的《中国古代海洋动物史研究》,海外有德国普塔克(Roderich Ptak)所编的《传统中国的海洋动物》(Marine Animals in Traditional China,Harrassowitz Verlag,Wiesbaden,2010),但这些研究都未涉及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士输入的海洋动物知识。 ②洪业:《考利玛窦的世界地图》,《禹贡》第5卷(1936年)第3、4期合刊。 ③曹婉如等:《中国现存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文物》1983年第12期。 ④关于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史,参见邹振环《晚明汉文西学经典:编译、诠释、流传与影响》第一章,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2~81页。 ⑤关于《职方外纪》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该书的版本流传情况,参见邹振环《晚明汉文西学经典:编译、诠释、流传与影响》第八章,第255~288页。关于《坤舆图说》的相关研究文献,参见邹振环《〈坤舆图说〉及其〈七奇图说〉与清人视野中的“天下七奇”》,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研究中心编,古伟瀛、赵晓阳主编《基督宗教与近代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⑥关于《坤舆全图》的前行研究及相关讨论,参见邹振环《〈坤舆图说〉及其〈七奇图说〉与清人视野中的“天下七奇”》。 ⑦关于《坤舆图说》的版本及其与《坤舆格致略说》的关系,可参见邹振环《南怀仁〈坤舆格致略说〉研究》,载荣新江、李孝聪主编《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⑧《坤舆图说》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18页;[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称《坤舆图说》有1672年的北京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56页。 ⑩参见罗光《利玛窦对中国学术思想的贡献》,《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年;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页、30页、65页、69页。 (11)引文据《坤舆万国全图》,禹贡学会1936年影印本;参据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5页。 (12)[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50页。 (13)[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152页注释(11)。 (14)[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150~151页。 (15)《坤舆图说》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参见朱立春主编《动物世界》,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第342页。 (17)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4285.htm。 (18)屠本畯:《闽中海错疏》,《丛书集成新编》第4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205页。屠本畯,字田叔,自称憨先生,浙江鄞县人。历任太常寺典簿、礼部郎中、辰州知府,明万历年间任福建盐运司同知。生平喜好读书,自称“生长明州,盖波臣之国,而海客与居,海物惟错,类能谈之”(《闽中海错疏》自序)。《闽中海错疏》三卷,是他入闽任职后所写,共记载福建海产动物200多种(包括若干淡水种类),内容包括动物的名称、形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和经济价值等。编排上将性状相近的种类归在一起以反映它们间的亲缘关系,这包含了现代生物分类中科、属概念的萌芽,在当时世界上是较为先进的。屠本畯在黄衷《海语》所记两种鲨的基础上,增记至12种鲨(虎鲨、锯鲨、狗鲨、乌头、胡鲨、鲛鲨、剑鲨、乌鬐、出入鲨、时鲨、帽鲨、黄鲨),注意它们相异的个体特征,在分类排比上加以区别,并在按语中指出“鲨之种类不一,皮肉皆同,唯头稍异”,突出以头部特征为区分比较的重点。 (19)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第四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2476页。 (20)郭柏苍:《海错百一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45页。《海错百一录》为述录海产品的专著,补充和丰富了清代以前诸书的内容。共记鱼170余种,介、壳石121种,虫30种,海菜等海洋植物24种。 (21)参见丘书院《我国古书中有关海洋动物生态的一些记载》,《生物学通报》1957年12月号。 (22)参见陶思炎《中国鱼文化的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23)[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150页。这一条记述可以与唐朝刘恂所撰《岭表录异》相比照,该书中记述过一种叫“海鳅鱼”的动物:“即海上最伟者也。其小者亦千余尺。吞舟之说,固非谬矣。每岁广州常发铜船过安南货易。北人偶求此行,往复一年,便成斑白云。路经调黎(地名,海心有山,阻东海,涛险而急,亦黄河之西门也)深阔处,或见十余山,或出或没,篙工曰:非山岛,鳅鱼背也。双目闪烁,鬐鬣若簸朱旗。危沮之际,日中忽雨霡霂。舟子曰:此鳅鱼喷气,水散于空,风势吹来若雨耳。及近鱼,即鼓船而噪,倏尔而没去(鱼畏鼓,物类相伏耳)。交趾回人,多舍舟,取雷州缘岸而归,不惮苦辛,盖避海鳅之难也。乃静思曰,设使老鳅瞋目张喙,我舟若一叶之坠眢井耳,为人宁得不皓首乎?”鲁迅等编:《历代岭南笔记八种》,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1~72页。 (24)[英]卡鲁姆·罗伯茨:《猎杀海洋——一部自我毁灭的人类文明史》(The Un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a),吴佳其译,新北:我们出版,2014年,第34~38页。最后一头大海牛在1768年被捕杀。 (25)[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149页。 (2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动物志》,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41~342页。 (27)参见邓海超主编《神禽异兽》,香港艺术馆,2012年,第194页。 (28)[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150页。 (29)[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149页。 (3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动物志》,吴寿彭译,第450~451页。 (31)[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149页。 (32)朱立春主编:《动物世界》,第395页;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65033.htm。 (33)[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149页。 (34)鲁迅等编:《历代岭南笔记八种》,第70页。 (35)[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150页。 (36)[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149页。 (3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动物志》,吴寿彭译,第477~478页。《本草纲目》鳞部“海豚鱼”条也有类似记载:“海豚生海中,候风潮出没,形如豚,鼻在脑上作声,喷水直上,百数为群。其子如蠡鱼子,数万随母而行,人取子系水中,其母自来就而取之。”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第四册,第2467页。 (38)[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149页。 (39)参见刘世洁等编著《古希腊神话故事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 (40)参见丁光训、金鲁贤主编,张庆熊执行主编《基督教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236页。 (41)[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151页、151~152页。按,引文中“其一身有肉,皮下垂至地”似应点为“其一身有肉皮,下垂至地”。 (42)参见邓海超主编《神禽异兽》,香港艺术馆,2012年,第25页。 (43)《太平广记》卷464“海人鱼”务引《洽闻记》;参见倪浓水《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与文化》第六章,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年,第74~86页。 (44)姜乃澄、丁平主编:《动物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6~317页。 (45)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87页。 (46)参见郭声波《沈括〈守令图〉与荣县〈守令图〉关系探源》,《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整幅《守令图》有海洋动物六头,东海除虎头鱼身的动物外还有尖嘴鱼和长鼻鱼,在渤海湾口有龇牙咧嘴的海鱼,南海有传统的龙王和海马等。参见《九域守令图墨线图》,载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元》65图,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47)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第四册,第2458页。 (48)倪浓水:《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与文化》,第210~238页;王子今等:《〈汉书〉的海洋纪事》,《史学史研究》2012年第4期。 (49)关于王宏翰的研究,详见徐海松《王宏翰与西学新论》,载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谭》第二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50)李调元:《然犀志》,《丛书集成新编》第4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215页。 (51)参见西泠印社2011年秋拍“中国书画古代作品专场”,http://www.xlysauc.com/results/2011nianqiupai。 (52)邹振环:《〈西洋记〉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