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后现代史学的实践与反思(8)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史学月刊》2014年第11期 邓欢 参加讨论

    注释:
    ①何伟亚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②关于这场争论,起因于“新型文化史模式”的倡导者德国史家卡尔·兰普勒希特的代表作《德意志史》(第一卷)的出版(1891年)。该书甫以出版,即引起学界强烈反响而渐次展开,最终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被伊格尔斯称之为“激烈的讨论”,论辩双方主要在卡尔·兰普勒希特与兰克学派之间进行,争论情况可参见美国学者伊格尔斯著,赵世玲、赵世瑜译:《欧洲史学新方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又见,张广智主编:《西方史学通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6~37、69~70页;第六卷,第7页。
    ③④周锡瑞:《后现代式研究:望文生义,方为妥善》,《二十一世纪》1997年12月号。
    ⑤艾尔曼、胡志德:《马嘎尔尼使团,后现代主义与近代中国史:评周锡瑞对何伟亚著作的批评》,《二十一世纪》1997年12月号。
    ⑥张隆溪:《什么是“怀柔远人”?正名、考证与后现代史学》,《二十一世纪》1998年2月号。
    ⑦张隆溪:《什么是“怀柔远人”?正名、考证与后现代史学》,《二十一世纪》1998年2月号。
    ⑧⑨葛剑雄:《就事论事与不就事论事——我看〈怀柔远人〉之争》,《二十一世纪》1998年4月号。
    ⑩(11)罗志田:《夷夏之辨与“怀柔远人”的字义》,《二十一世纪》1998年10月号。
    (12)周锡瑞:“珍惜远方的史料”(Joseph W.Esherick,“Cherishing Sources from Afar”),《近代中国》(Modern China)第24卷第2期(1998年4月)。
    (13)(14)何伟亚:“后辩论史学:对周锡瑞的回应”(Jame L.Hevia,“Postpolemical Historiography:A Response to Joseph W.Esherick”),《近代中国》(Modern China)第24卷第3期(1998年7月)。
    (15)周锡瑞:“翻译者,叛逆者:对何伟亚的回应”(Joseph W.Esherick,“Tradutore,Traditore:A Reply to James Hevia”),《近代中国》(Modern China)第24卷第3期(1998年7月)。
    (16)(17)罗志田:《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研究:〈怀柔远人〉的史学启示》,《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
    (18)罗志田:《十八世纪清代“多主制”与“宾礼”的关联与抵牾》,《清史研究》2001年第4期。
    (19)阿莉阿德尼之线,来源于古希腊神话。雅典人因害死了克里特岛米诺斯国王的儿子而遭到神的惩罚。为了向米诺斯求和,雅典人每隔九年送七对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岛,供奉在岛上看守迷宫的牛头人身的怪物(米诺斯牛)。雅典王子提修斯混入进贡的男女行列,决定杀掉米诺斯牛,解救祖国。由于他深得米诺斯国王的女儿阿莉阿德尼的青睐,而获得了她的线球与魔刀,杀死了怪物,并沿线球所示,走出了“迷宫”。“阿莉阿德尼之线”后转义为“引路的线索、摆脱困境的办法”。
    (20)沃·威尔什著,章国锋译:《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论》编辑委员会:《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21)俞金尧:《令人困惑的“后现代”》,《学术研究》2004年第4期。
    (22)“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在1967年提出,用以描述20世纪后半期工业化社会中所产生的新社会结构。按照现在的理解,后工业社会就是以知识信息爆炸为特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为主体的信息社会。
    (23)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66页。
    (24)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195页。
    (25)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0页。
    (26)罗兰·巴特:《语言的细声》(Roland Barthes,The Rustle of Language),纽约1986年版,第138页。
    (27)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Jacques Derrida,Of grammatology),巴尔的摩和伦敦1997年版,第158页。
    (28)“作者之死”为巴特揭示的阅读立场,指文本的解释远非作者所能规范。
    (29)乔伊斯·阿普尔比、林恩·亨特、玛格丽特·雅各布著:《历史的真相》,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5页。
    (30)李宏图:《从现代到后现代:当代西方历史学的新进展——帕特里克·乔伊斯教授访谈录》,《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
    (31)弗朗索瓦·多斯:《结构主义史》(Francois Dosse,History of Structuralism),明尼阿波利斯1997年版,第245页。
    (32)帕莎·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关注底层》,《读书》2001年第8期。
    (33)韩震、董立河:《历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研究》,“内容提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4)转引自张德明:《批评的视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35)海登·怀特著,陈永国、张万娟译:《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0页。
    (36)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第64页。
    (37)李宏图:《历史研究的“语言转向”》,《学术研究》2004年第4期。
    (38)周锡瑞:《后现代式研究:望文生义,方为妥善》,《二十一世纪》1997年12月号。
    (39)何伟亚认为,“怀柔远人”是指皇帝在道义上肩负有统治世界的责任,应该怜悯和仁慈地对待那些处在中心统治区以外的人们,应该轸念那些长途跋涉来到他的宫廷的人们。参见何伟亚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序言》,第1页。何伟亚对这一习语的理解与传统理解的差异及其用意,也成为学术界围绕该书进行争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40)中国在其历史发展中孤立于其他伟大的文明中心,并洋洋自得于自己的文化优势,很早便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处理对外关系,其他区域的统治者必须认可中国天子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外族王公以两种“象征性”方式表达他们对这一要求的接受:进贡和行三跪九叩之礼。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日益复杂的官僚机构和规章制度维系着这套制度的象征,现代学者称这套由机构和文字构成的复合体为“朝贡体系”。参见何伟亚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第10页。
    (41)宾礼为古代五礼之一,即为天子接见诸侯、宾客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覜曰视。”后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
    (42)(43)何伟亚:《从朝贡体制到殖民研究》,《读书》1998年第8期。
    (44)陈义华:《后殖民知识界的起义——庶民学派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45)杨念群:《“常识性批判”与中国学术的困境》,《读书》1999年第2期。
    (46)罗志田这里提出的“解构史学重构”,是指对相关题目的既存史学成果进行批判的评估。参见何伟亚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译序”,第10页。(又,这篇译序为罗志田先生所作,是由他发表在《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的长篇书评《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研究:〈怀柔远人〉的史学启示》改写而来)
    (47)何亚伟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译序”,第5页。
    (48)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序言》,第59页。
    (49)朱政惠:《柯文教授的清史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50)何伟亚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中文版序》,第1~2页。
    (51)埃尔顿:《历史学的实践》(G.R.Elton,The Practice of History),纽约1968年版,第87页。
    (52)黄进兴:《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52页。
    (53)何伟亚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第243页。
    (54)(55)(56)(58)(59)何伟亚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第228、244、23~24、253、250~251页。
    (57)罗志田:《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研究:〈怀柔远人〉的史学启示》,《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
    (60)何伟亚提出的“介入往昔”,大致意谓史学研究本身也是一个史家参与或卷入其中的历史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介入往昔已成为不断发展的混合化进程的一部分。唯有包容差异的介入,即不将现有的思维强加于过去或反之,才有可能产生另一些形式的评论。参见何伟亚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第253页。
    (61)何伟亚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第229页。
    (62)张广智主编:《史学之魂: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5页。
    (63)海德格尔:《物之思》(Martin Heidegger,What is a Thing?),印弟安纳1967年版,第60~61页。
    (64)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第126页。
    (65)陈君静:《论柯文的“中国中心观”》,《史学月刊》2002年第3期。
    (66)孙竞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西方中国历史研究的新趋向》,《安徽史学》2013年第2期。
    (67)韩震、董立河:《历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研究》,第6页。
    (68)杨共乐:《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史学》,《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3期。
    (69)黄进兴:《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14页。
    (70)(71)张国刚:《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文史哲》2006年第1期。
    (72)张旭鹏:《后现代主义无助于解决中国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4日,第7版。
    (73)周锡瑞:《后现代式研究:望文生义,方为妥善》,《二十一世纪》1997年12月号。
    (74)张国刚:《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文史哲》2006年第1期。
    (75)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第1页。
    (76)张广智:《克丽奥的东方形象:中国学人的西方史学观》,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6页。
    (77)原文为That Noble Dream,由美国史学家比尔德(Charles A Beard)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批判兰克史学的客观性。
    (78)勒华拉杜里:《历史学家的思想与方法》(Emmanuel LeRoy Ladurie,The Mind and Method of the Historian),布莱顿:萨塞克斯1981年版,第27页。
    (79)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5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