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项羽所主导的利益分配格局与其败亡 在推翻残暴的秦帝国的战争中,项羽无疑功劳最大。他在钜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一举击溃秦军主力,救赵于危难之中。嗣后声望日隆,“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20),成为时局实际上的最高掌控者。在楚汉战争开始之前,项羽集团完全掌握了主动权。但项羽集团并未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争取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支持。相反,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不仅未能恰当地满足社会各阶层力量的利益诉求,反而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为刘邦集团为渊驱鱼,并最终导致在与刘邦的较量中一败涂地。 (一)项羽主持的分封打破了秦亡后所形成的利益格局,损人自肥,引起诸侯王不满,使得整个时局重新陷入混乱,而项羽集团则成为矛盾的焦点,这是项羽集团败亡的开始 公元前207年,秦亡之后,在项羽的主持之下进行了一次分封活动。分封的开始,项羽就强烈表示了他对那些六国诸侯之后无功而王、包括自己在内的将相们“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有功却不得王的不满,表明他要建立一种新的更合理的秩序。这次分封,实质上是对亡秦成果的分配,项羽完全可以借助主导分封的机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但项羽集团却未能在分封中照顾到各路反秦势力集团的利益,最终引发诸侯王之间的乱战,把自己也拖进了战争的漩涡。 在这次分封产生的十八王二侯中,西魏王豹、代王歇、韩王成、胶东王市、辽东王韩广都非项羽所立,相反,项羽却把他们原有的地盘重新划分,或徙王更差的地方,或缩小他们的地盘,引发了他们的不满。其中,“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21)。韩王成本是在张良的建议下所立,项羽集团杀掉韩王,彻底把张良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刘邦集团。张良出身韩国贵族,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从事反秦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为韩复仇。在韩王成被项羽诛杀后,张良复仇的目标也由秦帝国转向了项羽集团。汉王刘邦因项羽未按照义帝的约定让他王关中,而是将他徙王巴蜀、汉中而耿耿于怀,并伺机反噬项羽。田荣在反秦战争中属于最早的一批起义者,项羽因其“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以故不封”,(22)与田荣结怨。另外,“彭越众万余人毋所属”,未能分得地盘,也是一大隐患。(23)陈余与张耳一体有功于赵,仅仅因为张耳说客多,陈余不从入关,便封张耳为常山王而以南皮三县封陈余为侯,也使陈余愤愤不平。 纵观项羽主持的这次分封,几乎完全按照与项羽集团的亲疏关系来分割利益,亲项氏集团和对其有恩德者无论贤愚,皆得封大国善地,而其他诸侯王的利益则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陈余评价项羽这次分封说:“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今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24)可以说是对这次分封的客观评价。说白了,就是项羽利用自己主导分封的优势,“以亲爱王”,最大限度地与自己的亲信小集团抢夺亡秦的成果,严重损害了各路诸侯在亡秦战争中抢夺来的既得利益,必然引起他们的反抗。正如贾谊所指出的那样:“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25)利益决定立场,在这次分封之后,心怀不满的诸侯立即向项羽安排的政治格局发起挑战。辽东王韩广本在反秦战争中自立为燕王,拒绝让出地盘,与项羽所立燕王臧荼发生争夺地盘的战争,臧荼杀掉韩广,并吞辽东。田荣先后袭杀胶东王田市、济北王田安又赶走齐王田都,据三齐之地自立为齐王。陈余与之呼应,“悉发三县兵,与齐并力击常山。大破之”,赶走了常山王张耳,张耳逃归汉王刘邦。(26)“陈余迎故赵王歇于代,反之赵。赵王因立陈余为代王。”(27)另一位被项羽忽略掉的彭越也接受了齐王田荣的将军印,击破楚将萧公角。刘邦则抓住诸侯叛楚之机,挥师东下,将项羽所立的三秦王及河南王全部灭掉,还定三秦,建立了关中这一巩固的根据地,据此东向与项羽争天下。这样,项羽陷于四处征伐的境地,他所安排的政治格局宣告解体。 (二)项羽实力虽强,但任人唯亲,他所精心维护的是以“诸项”和其“妻子昆弟”为核心的小圈子的利益,不肯与天下贤能才智之士同其利。在项氏集团中,贤能才智之士很难进入核心阶层,也不可能从亡秦之利中分取一杯羹,导致他们纷纷弃楚投汉,是项羽在楚汉战争中败亡的直接原因 刘邦集团的核心谋臣将领韩信、陈平等在楚汉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他们的奇计良谋,在紧要关头帮助刘邦集团转危为安,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而韩信、陈平都曾经是项羽阵营里的一员。陈平曾跟随项羽入关破秦,后因项羽迁怒欲诛之,不得已逃归刘邦。韩信则在项氏叔侄起兵之初既已仗剑相从,“数以策干项羽”,但始终未获信任重用,弃项羽而归刘邦。(28)二人对项羽的评价近乎一致:韩信认为项羽“不能任属贤将”,“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29)。陈平也以为项羽“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30)对项羽持此类看法的不仅韩信、陈平,还有王陵、高起,他们在与刘邦探讨楚汉战争胜负的原因时,指出“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并认为这是项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31)可见,项羽不能分利于士,是士阶层的共识。 项羽屡屡失去贤士,从表面上来看是其无识人之鉴,根本原因还在于不愿与贤士同利,而是把亡秦之利牢牢把控在以自己亲信为核心的小集团中。因此,士与项羽集团之间的矛盾,不在赏识不赏识,而在于不能分利于士,满足士“成割地有土之业”的愿望。利益的对立是士抛弃项羽集团的根本原因。 项羽所比较信任的,除了项氏家族和他妻子兄弟以及对他有恩德的曹咎、司马欣(32)外,据陈平所言,只有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四人,加上上述的曹咎、司马欣,共六人。但事实上,即使对于这四人,项羽也不肯分利与之。为削弱项羽力量,陈平曾使反间计离间项羽与范增、钟离昧等人的关系,其中的一个手法即“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33)可见项羽对于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等人也未裂地封赏。如范增虽封历阳侯,但他在与项羽决裂之后,并未之国,这说明他的封地是虚的。项羽之所以很快相信了陈平所造的流言,不再信任范增、钟离昧等,从根本上来讲,是项羽与范增、钟离昧等之间并无坚牢的利益纽带。这就不难理解在英布叛楚后,项羽派籍籍无名的项声与龙且一起去攻打英布,取胜后又“使项伯收九江兵,尽杀布妻子”。(34)在韩信几乎平定齐国并从北、东两面合围楚军的关键时刻,项羽“使从兄子项它为大将,龙且为裨将,救齐”。(35)此外,在彭城保卫战中,也是项声、项它与薛公共同指挥。诸项军事才能皆平庸无奇,项羽任用他们参与指挥重大战役,显然并非看重他们的才能,而是意在牵制诸将,攘夺战功,以避免诸将功多不得不封赏的局面,最终达到把亡秦之利最大限度的掌控在“非诸项即妻之昆弟”手中的目的。而项羽之所以分一部分利益与曹咎、司马欣,更多的是出于报恩。对于项羽的心思,其实士阶层看得很明白,陈平、韩信等人的分析是一致的,所以他们选择了抛弃项羽,投奔刘邦。从起事即追随项羽的英布在楚汉战争初起时也选择背叛项羽,并说服项羽的四大骨鲠之臣之一的大司马周殷在楚汉战争最关键的时刻——垓下之战的前夕叛楚,导致项羽被汉军四面围困,战败身亡。陈平、韩信、英布、周殷等与其说他们叛楚,不如说他们做出了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利益决定立场,这是政治斗争中亘古不变的规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