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楚汉战争中,势力占绝对优势的项羽集团之所以被刘邦集团战胜,表面来看是因为项羽不善用人而刘邦知人善用、项羽性格优柔寡断导致关键时刻决策失误而刘邦老谋深算决策得当,深层次原因则在于两个集团一欲专擅亡秦之利,一能“与天下同利”。项羽欲把亡秦之利紧紧掌控在“诸项与妻之昆弟”手中,也就把自己与整个集团置于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对立面。在秦国灭亡后项羽主持的分封中,项羽借分封之机“以亲爱王”,剥夺六国贵族之后及豪杰之士出身的反秦义军领袖的利益,他们纷纷起兵反项,使项羽成为矛盾的焦点而陷入战争的泥潭。楚汉战争开始后,项羽又不肯与士同利,韩信、陈平、王陵等士也因其利益诉求无法满足而纷纷抛弃项羽。项羽残暴无情,完全忽视底层民众的利益诉求,动辄屠城的做法让底层民众对他又恨又怕,使得底层民众在秦灭亡后改善生活的期盼落空。没有民心的支持,楚军始终无法形成自己的根据地,更无法在楚汉战争中拓展战略深纵,并最终导致项羽集团在各种势力的联合围剿下败亡。而刘邦则能“与天下同利”,从而赢得各种势力的支持。首先,刘邦能饶人爵邑,与士同利,满足士阶层的利益诉求,赢得彭越、韩信、王陵、陈平等人才的输忠效命,并使项羽陷入四面包围之中。其次,刘邦熟知民间情伪,能满足底层民众的利益诉求,与民众同享亡秦之利。初入关即顺应民意,除秦酷法暴政,维护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安抚关中民众。还定三秦后,又修缮河上塞,下令将秦国的苑囿园池交给关中人民耕种。种种举措,符合底层民众在秦亡后的生活期盼,从而赢得关中民心,把关中经营成自己在楚汉战争中的根据地,为自己赢得战略深纵,立不败之地。最终,较好地满足各方利益诉求的刘邦战胜处于社会各阶层利益对立面的项羽,这一结局并不令人意外。 注释: ①持用人说观点的有王铭《楚汉战争与刘邦、项羽用人》(《苏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柳鸣《兼听则明——刘邦战胜项羽管见》(《探索与求是》1994年第4期)等,他们认为项羽刚愎自用、任人唯亲,而刘邦知人善任,导致人才多归刘邦而弃项羽是楚汉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持性格素质说观点的有陈裕宽《楚汉相争为何楚败汉胜》(《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1期)、陈业新《试论项羽兵法》(《浙江学刊》2000年第2期)、杨春吉《略论项羽之败的观念性格因素》(《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2期)等。他们认为,项羽性格粗暴极端,缺乏政治头脑,又有妇人之仁的一面,导致项羽在鸿门宴关键时刻决策失误,是项羽失败的主因。而刘邦生活经验丰富,是成熟的政治家,故终胜出。持地理因素说观点的有马彪、李兴斌、宋杰等。马彪《敖仓与楚汉战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提出项羽忽视最大粮仓——敖仓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性,致使敖仓落入刘邦之手是其失败的一大因素;而李兴斌《项羽败亡的军事地理原因》(《历史教学》1993年第2期)一文则认为刘邦经营汉中为根据地,项羽弃关中都四战之地彭城是楚汉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宋杰(《从地理角度分析项羽失败的战略原因》,《史学集刊》2012年第1期)则认为项羽选择定都彭城王梁楚九郡和选择以豫西通道为攻打刘邦集团的主攻路线犯了战略错误,导致其最终覆亡。 ②阎盛国:《二十年来项羽失败原因研究述评》,《高校社科信息》2003年第1期。 ③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5-206页。 ④《史记》卷87《李斯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标点本,第2546页。 ⑤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卷1《过秦上》,中华书局,2007年,第2页。 ⑥《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第3116-3117页。 ⑦《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83页。按: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卷1《过秦下》作“废王道而立私爱”。 ⑧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卷1《过秦下》,第15页。 ⑨《汉书》卷64下《严安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812页。 ⑩(19)《史记》卷89《张耳陈余列传》,第2573、2574页。 (11)《史记》卷55《留侯世家》,第2033页。 (12)(20)《史记》卷7《项羽本纪》,第296、338页。 (13)《史记》卷99《刘敬列传》,第2719页。 (14)《史记》卷48《陈涉世家》,第1953页。 (15)《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69页。 (16)(17)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卷1《过秦下》,第14、14页。 (18)《汉书》卷64下《严安传》,第2811页。 (21)(22)(24)(26)(27)《史记》卷7《项羽本纪》,第320、317、321、321页。 (23)《史记》卷90《彭越列传》,第2592页。 (25)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卷1《过秦下》,第16页。 (28)(29)《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第2610、2612页。 (30)(33)《史记》卷56《陈丞相世家》,第2055、2055页。 (31)《史记》卷8《高祖本纪》,第380页。 (32)《史记》卷7《项羽本纪》云:“大司马咎者,故蕲狱掾,长史欣亦故栎阳狱吏,两人尝有德于项梁,是以项王信任之。” (34)《史记》卷91《黥布列传》,第2602页。 (35)《汉书》卷31《项籍传》,第1817页。 (36)《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第2612页。 (37)(38)(40)(42)(43)(44)《史记》卷7《项羽本纪》,第299-230、315、321、329、330、330页。 (39)(41)《史记》卷8《高祖本纪》,第356、371页。 (45)(46)《史记》卷7《项羽本纪》,第331、333页。 (47)《史记》卷8《高祖本纪》,第380-381页。 (48)《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第2612页。 (49)《史记》卷56《陈丞相世家》,第2055页。 (50)《史记》卷89《张耳陈余列传》,第2573-2574页。 (51)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卷1《过秦下》,第16页。 (52)司马迁:《史记》卷8《高祖本纪》,第369页。 (53)《史记》卷55《留侯世家》,第2039页。 (54)《史记》卷91《黥布列传》,第2601页。 (55)(57)(58)《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第2621、2621、2621页。 (56)《史记》卷8《高祖本纪》,第373页。 (59)《史记》卷7《项羽本纪》,第331-332页。 (60)(63)(65)(66)《史记》卷8《高祖本纪》,第362、369、371、372页。 (61)《史记》卷89《张耳陈余列传》,第2574页。 (62)《汉书》卷24上《食货志》,第1126页。 (64)《史记》卷7《项羽本纪》,第322页。 (67)(68)《史记》卷54《萧相国世家》,第2016、201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