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中国近古时期“里”制的演变(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 包伟民 参加讨论

    三、地域化:乡村基层管理组织演变路径之一
    从一个更长远的视角出发,如果忽略每一轮新旧更替的制度演进创新,仅从表面观察,历代乡村基层管理组织似乎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当旧的体系由于地域化与聚落化等途径而逐渐蜕变失效,为了确保对乡村基层社会的控制,帝制国家必然会重新组建管理体系,来为自己服务。由唐入宋,传统的乡里体系逐渐蜕变,而由乡管以及后来的乡都体系所取代,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这种更替与演进的历史过程,自然不免拖泥带水、新旧叠加。具体内容待另文讨论,这里先分析进入宋代以后传统里制的地域化与聚落化问题。
    所谓地域化,指在那些“团并”了一组小型聚落来组成一个基层单位的地方,随着乡村基层管理组织的不断演化,历时一久,这个基层单位与这一组聚落所涵盖的地域相互间关系固定化,于是就被转而用来专指其所联比的人户散布所及的特定地域。抽象一点讲,这种固定化或可称之为制度的凝固或沉淀。
    由于赋役征发必须具体落实在相应的乡里组织,尤其在建中改制(780年)之后,赋役征发的主要依据从人户转移到土地亦即田籍之上,历时一久,一乡一里之田籍——实际上也就是某一特定的地域,不免产生凝固化现象。于是,本属联比人户的基层管理组织,就慢慢与这一特定地域形成了固定的对应联系,兼有了地域单位的性质。易言之,乡或里慢慢地已不再是管理数百或近百人户的基层管理组织,而成为专指某一特定区划的地理名称。
    从唐到宋,乡制的演变最为典型。
    唐廷关于乡的机构、吏员设置的规定,前后有变化。学界关于唐代乡的具体构建及其作用与性质的讨论,也存在一定的分歧。(27)正如张国刚指出的:导致对于唐代县以下基层行政机构产生种种不同看法的主要原因,是西域出土文献资料中,五百户的乡作为户口和赋役征发单位始终存在,却没有设置乡级吏员,不同学者由于观察视角各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看法。不过,唐代乡均户数始终维持在五百上下的史实,可以证明无论我们如何观察乡的功能,“在唐代中央政府的制度设计中,乡毫无疑问是最基层的一级实体政务组织”。(28)这种所谓“实体政务”,主要体现于它在赋役、治安、教化等多方面的管理职能上面。
    由唐入宋,乡制产生重大变化。一方面,经过长时期持续的省并,乡的规模不断扩大,以至产生了“一乡千家”、“千户之乡”的说法;(29)另一方面,由于乡所管辖的人户规模与地域范围都大大超过了旧制,职能也相对单一化了,因此在地方政务的实际运作中,不可能再以乡为基本管理单位来落实赋役、治安等职能。于是,乡就逐渐转向作为税率基本核算单位,即真正的税区。乡制的这一转轨至迟到北宋中期即已完成。(30)易言之,乡从唐代平均五百户规模的联户组织,转变成为一种地域单位。于是在乡之下,管理层级开始细化。
    关于唐代乡级机构之下里与乡的关系问题,是学界讨论的重点。学者既有持所谓“乡虚里实”说者,也有持“里虚乡实”说者。(31)但无论如何,及至北宋中期以后,随着乡制的变化,由乡之下的管耆及后来的都保等基层单位来催税执行的趋势,是相当明确的。与此同时,随着乡从联户组织向地域单位转型的完成,与它的地域范围日渐确定,自北宋中期以后,各地乡的区划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长期稳定的趋势,及至明清,甚少变更。
    乡之下的基层单位里的地域化,与之相似。
    唐制百户为里,作为一种联户组织,它应是乡之下具体的催税执行单位。有学者曾提出唐后期乡村基层管理组织从“县—乡—里”结构向“县—乡—村”结构转变的假设。(32)关于这种结构转变的归纳是否完全恰当,容或再议;但从某种程度而言,可能正是从唐代后期起里的不断聚落化,给了这一假设以一定的支持论据。实际上,从唐到宋,里制演变的主要方向更在于地域化。
    《淳熙三山志》所载南宋福州的例证比较典型。按福州共辖十二县,据此志卷2、3所载,各县在乡之下均记载有“里”。“里”之下,除少数未载下一层级地名,如福清县万安乡的万安、灵德两里,(33)以及有些仅载有一个地名,如闽县凤池东乡桑溪里(猎岭),高盖南乡光德里(高湖),安仁乡接贤里(浮白)等等之外,(34)绝大多数都记载有一组地名,如长溪县劝儒乡之下领有五里:
    劝儒乡(县东北)
    擢秀里:赤岸、盐埕、文翁桥、饭溪、沙江渡、龙首桥、三沙峰、火寨;
    望海里:敛村、太姥山、村、王陁九岭、益溪、大小圆塘、白露、盐埕(六十六灶);
    遥香里:白林桥、翁潭、王孙、雁溪、三突;
    育仁里:南北镇、后埕、沙埕(县四里);
    廉江里:桐山、骆驼岭、百秤。(3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