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中国近古时期“里”制的演变(5)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 包伟民 参加讨论

    四、聚落化:乡村基层管理组织演变路径之二
    所谓聚落化,指一些基层单位由某一个(集村)、或由数个小型聚落(散村)构成的“行政村”来组建,历时一久,两者之间关系逐渐固定化,基层单位转而固定地特指这些聚落。(42)
    《至顺镇江志》卷2《乡都》一目的记载比较典型。镇江府辖三县,南宋至元代,丹徒八乡,丹阳十乡,金坛九乡,《乡都》所载这三个县乡村基层管理组织情形类同,如丹徒县共八乡,其中:
    高平乡,在县西南,都二,里十一。
    十五都、十六都:高来里、同德里、兴业里、凭信里、会春里、辞仁里、慈子里、时鱼里、得仁里、莫村里、风仁里。
    仙洞乡,在县西南,都四,里保村十一。
    十六都、十七都、十八都、十九都:曲阳里、柜村里、塔山里、李庄里、唐庄里、八福里、汤湖里、胡庄保、赤岸村、官庄村、栅田村。
    今散为村者九,惟曲阳、柜村、塔山、唐庄、八福、赤岸、栅田尚袭故名。(43)
    分析《乡都》的记载,所谓“今散为村者”之“今”者,指此志编纂之时元至顺初年无疑;而“今”之前者,自然就是志书所说“旧志”的时期,亦即南宋后期了。其中,在乡、都之后记述所及的里,以及少量的保(大保),源起于联户组织,自无疑义。这里记述所指,究系乡分之下的一个区域,还是特指某一聚落,则需要分析。其中,在多数里仍保留联户组织初建时所定“嘉名”的同时,也已有一部分变而取单纯的地名作为里名,如丹徒县长乐乡的村堡里、力庄里、包庄里与东庄里,义里乡的石门里、檀山里、梅墟里、黄山里、香山里与唐家里,丹徒乡的袁家里,平昌乡的唐村里与疑城里,高平乡的莫村里,仙洞乡的柜村里、塔山里、李庄里、唐庄里与汤湖里等等,都是。可见这些里既以村庄之名作为前缀,它们聚落化的史实也就昭然若揭了。同样地,自北宋熙宁年间创建的保甲组织,及至南宋,各地的都、保均以序数排列,是一个规律性现象,明显反映了它们原初作为联户组织的基本性质。但历时既久,它们与某些据以设置保分的聚落相互间关系趋于固定,也逐渐产生了与里制相同的演变路径,出现了某些以聚落之名称取代原来序数名称的现象,保名变成了这些聚落的专用名称,如丹徒县平昌乡的吴村保、后贾保等十二个保,以及仙洞乡的胡庄保等,就是如此。也因此,如前文所引仙洞乡的例证,才会出现那些明确属于聚落的如赤岸、官庄与栅田等“村”,与里与保等排列在一起的记述。在这里,里、保与村显属同一类型。
    又所谓“今散为村”,当然不是指不再需要基层单位来负责必要的基层管理,而是指随着乡村基层单位的聚落化,原来源起于联户组织的里、保的组织架构被聚落化的行政村所取代,由行政村取代里、保等等来行使基层单位的行政职能。所以,原来各保的序数自不必说,即如原先各里的“嘉名”,也大多在历史演变的进程中湮没,只有聚落之名才被保留了下来。那些“尚袭故名”者,大多为具体的地名,亦即聚落之名,可为明证。更因此,由于人口繁衍,聚落增多,在大多数乡分,“散为村”的聚落比原来作为联户组织的基层单位数量明显增多了。
    有一些地方志的记述稍简略,省略了“今散为村”这一过程,在“都”之下直接记述村疃聚落,如《至正金陵新志》所载句容县的例证,(44)就是在都保之下直接列出村落,省略了关于大保的内容。又《至元嘉禾志》所载松江府的例证,(45)也是在保(都)之下,直接列出了聚落(村),如“三保五村”,“三保七村”之类。当然,这些都是聚落化的“行政村”无疑。
    由于绝大多数存世地方志记载的都是南宋后期及至元代的情况,乡村基层管理组织的演变经过从乡管制到乡都制前后两轮叠压,从唐代延续而来的乡里制演变的信息大多被覆盖不存。尽管如此,除前文引述者之外,文献中还是留下了少量信息,使我们得以窥知里制演变过程中的聚落化现象。如:
    邵武惠应庙神,初封佑民公,建中靖国元年,建阳江屯里亦立祠事之。(46)
    祠庙所建的地点,不太可能在某一泛指的地域,而应该位于某一特定的聚落——一个由于乡里组织聚落化之后而弃嘉名改用地名、并用此地名来特指某一基层单位的“江屯里”。
    如南宋后期饶州乐平县,据谭应斗《雁塔记》:
    乐平县西北一舍许,里名白塔,淳祐中建安汤君铸以邑簿摄令事,过斯里,见士风彬彬,询为绍兴间故徽猷阁直学士谥忠宣洪公皓季子、端明殿学士谥文敏讳迈之孙侨居所也,因为取题名之义,易曰“雁塔里”。(47)
    洪皓后裔聚居的聚落原名白塔里,后来建安汤某将其易名为雁塔里,总之都是以基层单位的名称来特指某一聚落。
    同样也是关于乐平县,据《异闻总录》载:
    乐平耕民,植稻归,为人呼出,见数辈在外,形貌怪恶,叱令负担。经由数村疃,历洪源、石村、何衡诸里,每一村必先诣社神,所言欲行疫,皆拒却不听。(48)
    所述情节虽然事涉鬼怪,不过其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当属客观。这里乐平耕民被鬼魅所驱使,“历洪源、石村、何衡诸里”,实际却是“每一村必先诣社神”,可见洪源、石村、何衡诸里,不过是各个村落之名而已。
    又婺州义乌县:
    乌伤有乡曰凤林,里曰王村,皆王氏之聚。(49)
    可知义乌县有一个聚落称为“王村里”,“王村”,自是因为由王氏聚居而得名的一个村落,村名之后又缀以“里”,显见系由此处的乡里组织聚落化而成者。
    造成乡村基层管理组织不断聚落化的关键是制度的凝固化,人口、习俗等因素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凝固化又必将反过来促成乡里制度的演进。总体看,乡村基层管理组织演变类型中的聚落化不占主流,它应该主要发生于由某些集村来组建联户组织的地方;演变的主要类型,则为前文讨论的地域化。
    在地域化与聚落化之外,里制的演变还包括以下两种情况,虽然可能只存在于局部地区,但不应忽略。下文略作交代,以完善关于里制演变的叙述。
    其一,随着乡之下的聚落不断行政化,取代了乡里组织的基层单位,从而使得作为一种组织架构的里逐渐被取代并实际消失。这就是文献中偶见的“一乡一里”之制,原唐代长安地区比较典型。
    原唐代长安地区,宋代共设京兆、凤翔二府及华、乾、耀三州,下隶万年、长安等二十四县。据宋敏求《长安志》所载,及至北宋中期,二十四个县各乡之下的基层单位,有邨、社、里等,各不相同,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一,乾祐、渭南两县,前者为一乡三里,后者为一乡二里。其二,长安、咸阳等十一县,乡分之下所设之基层单位为里,而且为每乡各设一里。其中唯耀州富平县,设十一乡,里数同,里之下更载有二百七十九邨,其他十县则未载。其三,万年一县,七乡二里,乡分之下据载共有二百九十六邨。其四,兴平、临潼等十县,乡分之下或有邨,或有社,未载设里的情况。分析这四种不同的类型,可以推知从唐到宋,长安地区乡村基层单位演变的主要趋势,就是聚落村社不断行政组织化,逐渐顶替里成为乡分之下的基层单位,即行政村,里则被架空,并最终消亡。
    四个类型的差异,可以说明它们正处于里制逐渐消亡的不同阶段。即:类型一,设里之数虽已比原初一乡五里的制度设计大为减少,实际上也就是里之下聚落行政村的兴起,已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里的功能,但在这些地区,里毕竟仍属乡分之下的基层单位。类型二,已是乡里合一,整齐的一乡一里之制。志书虽然未备载乡(里)之下行政村(邨或社)的情况,实际必然由行政村或其他类似的基层单位来承担行政事务,可以断定。至类型二的阶段,里已经完全名义化了。类型三,富平县虽设有七乡,乡之下更有二百九十六邨,里则仅有两个,这说明在多数乡分里已经完全消亡,连名义亦不复存在,仅在两个乡分尚存里名。及至类型四,在乡分之下,志书仅载邨社之数,已不载里数,可见里的名义完全消亡,达到本地区里制演变的完成状态。
    长安地区的情况并非特例,在其他地区也或多或少存在着类似的情形,如南宋的泸州与明州(庆元府)。
    南宋泸州辖泸川、江安、合江三县,各县情况略有不同,其中倚郭泸川县“八乡八里三十四都”,即为乡里合一,只是与前述长安地区略有差异,不是由邨、社等行政化的聚落,而是由北宋熙宁年间后新组建的保甲组织来作为基层单位。(50)江安、合江两县情况虽略有差异,里制趋于消亡也是一致的。南宋明州(庆元府)六县,其中倚郭鄞县,以及定海、象山等三县,均为一乡一里、乡里合一的设置,总之,是由行政村或保甲组织替代里,成为乡之下的基层单位。(51)奉化、慈溪、昌国等其他三县的乡里设置,虽说并非规整的一乡一里之制,实际也都处于类似的演变过程之中,如奉化县连山乡,慈溪县鸣鹤乡与昌国县安期、金塘、蓬莱等三乡,也都已成一乡一里之制。(52)
    其二,北宋熙宁年间组建保甲,个别地区以因循旧制,并未遵循朝廷条文的规定,严格按户口数联比人户,新建保甲组织,而是简单地将原乡里架构改为保甲组织,新瓶装旧酒,应付了事。这里又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如真州,直接以里改易为都保;(53)另一种如越州上虞县,则是在乡之下设都保,更以原来的里改为都保之下的大保。(54)所以,熙宁年间各地简单地将里改名为都、为保,这也就成为里制演变、湮没的另一个途径。尽管,无论是乡里合一,还是被保甲组织取代,总体上所占比例应该都很有限。
    归纳而言,无论是聚落化、地域化,还是关于乡里合一或者直接改名为保甲的少量例证,及至北宋中期,传统的里制已不复作为乡村实际运作之中的基层管理组织,可以肯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