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观点 >

概念史:观照现实的思想史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君荣 参加讨论

    另外,从研究对象看,概念史对概念的关注,也是一次历史学研究对象的大转移。
    概念史研究,通过研究概念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移动、接受、转移和扩散,来讨论影响和形成概念的要素是什么、概念的含义和这一含义的变化,揭示概念如何成为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核心,以及新的概念如何取代旧的概念。
    概念史研究改变了以往历史研究的对象,其不再以人物、事件甚至历史时期作为研究对象,而是聚焦在概念上,将概念作为一个历史单元进行研究,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概念史实现了历史研究对象的一次大转移,从而开辟了历史研究的新路径。
    概念是由词汇所组成的,但是在概念史研究中,不再进行词源学研究,考察某个词汇的演变,而是更多地将语义学作为重要工具,研究一个特定概念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里的不同含义。
    一些思想史家援用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分析工具,对概念演进进行谱系性的考察,从而发现概念含义的断裂和延续是如何发生的。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思想史家不局限于对概念的静态考察,还关注概念如何被使用的动态问题——也就是说,要考察概念如何被使用的历史、概念被用来作为论辩的历史。这尤以昆廷·斯金纳为代表。他曾说,为了要理解概念,不仅必然要把握用来表达其意义的词汇的意义,而且也要了解利用这一词汇所能从事活动的范围。
    没有概念的历史,只有在论辩中使用概念的历史。由此,就揭开了概念史研究的另外一个维度,从考察概念使用的不同方式入手,来理解概念的含义。这一研究方式将概念含义的变迁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状况和实践行动联系了起来,进而远远突破了历史语义学的范围。
    周保巍:对“概念史”的研究对象“概念”,我想做一些补充。
    作为一种新的史学研究范式,“概念史”所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对其“合法性”的诘问:为什么是“概念史”,而不是“观念史”或“词语史”?“概念史”与传统的“历史语义学”和“语言分析”有何不同?回答这些诘问,必须要厘清作为“概念史”研究对象的“概念”及其相关的一些研究预设。
    “概念史”关于“概念”的第一项研究预设是强调“概念”的历史性、偶在性和易变性。它是直接针对“观念史”关于“观念”之非历史性、永恒性、不变性的说法。“概念史”研究的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观念”和“概念”之间的这种区分。概念史家标识出了“概念变迁”的三种常规路径:概念使用标准的变化,概念指涉范围的变化,概念所表达的态度范围的改变。正是基于不同的时代、不同行为主体在理解其周遭的世界、解决其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时所不断进行的概念化和再概念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概念意义上的延续、变迁、修正乃至断裂,才使“回收”“诸种过往意义”的“概念史”事业成为可能和必要。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如克尔凯郭尔所言:“概念,像个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历史,并且镌刻着无法磨灭的岁月风霜。”
    “概念史”第二项研究预设,即“概念”的歧义性、竞争性和政治性,则是直接针对“词语史”/“词典编纂学”和“历史语义学”/“语言分析”的。同样,这项研究预设之所以能确立,也完全基于概念史学者对“概念”和“词语”所做的区分。在考泽莱克看来,“概念”和“词语”之间的区分是“质”的区分,它们代表着不同的“符号类型”:“要成为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必须维持其多义性……词语的意义可以精确地界定,但概念只能被诠释。”在考泽莱克看来,“概念”之所以优越于“词语”,即在于其拥有更强大的“语义承载能力”,在于其富含多歧的“用法”和“样态”,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歧义性”。概念,特别是“基本概念”,之所以具有“歧义性”,在于作为人们认知和诠释世界的一种方式,“基本概念”聚合了多歧的意义,融入了多元的社会历史语境,并在此基础上连接了多重的经验和预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说,“概念”总是高度复杂的、高度竞争性的。
    “概念史”的第三项研究预设,即概念的能动性、批判性和实践性,所针对的是传统史学研究中的“反映论”。我稍后会详细讲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