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的民族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应该怎样来表达?中国建筑师和大学建筑系教授,出于对中国建筑事业的热爱,都在积极探讨这个问题,努力寻求中国的民族形式。梁思成在这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很多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他的影响下,中国古典建筑不仅成为许多大学建筑课程的主要内容,而且成为许多建筑师追求的设计形式。应当承认,研究中国建筑历史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不能只限于研究古代建筑,而忽视现代建筑。然而,建筑界在探讨“民族形式”的设计问题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再从设计部门的情况来看,许多设计师在现实工作中,结合具体的建筑工程,努力创作中国建筑的民族形式。有些人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把现代建筑同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起来,设计出一批既符合功能需求,又为广大民众所喜爱的建筑。(13)但是,中国的古典建筑博大精深,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搞清楚中国民族形式的真正内涵,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结果,大多数设计师认为中国建筑的民族形式,就是简单地模仿古代的宫殿、庙宇、斗拱,而不是批判地吸收。于是,他们设计的许多建筑物都戴上四周伸展出“飞檐”、下面支撑着“斗拱”的绿色帽子,当时被称为“大屋顶”。这种设计形式的扩展速度非常之快,据北京市的统计,1952年“大屋顶”的建筑面积为51000多平方米,1953年增加到169000多平方米,1954年达到220000平方米。(14)而且由北京开始,两三年之内就传播到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在1954年达到鼎盛时期。“这种‘民族形式’不但在民用建筑中到处滥用,而且也逐渐向工业建筑中‘发展’”,(15)几乎成了中国建筑设计的一种潮流。 中国建筑设计师大多接受过西方的建筑教育,在欧美“玻璃方匣子”式的设计思想受到批判之后,他们对苏联提倡的“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的设计思想接触的时间又不长,还需要一个逐步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苏联的建筑设计思想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确定中国自己的建筑设计创作方向,设计出既经济、适用又美观的建筑,这确实需要认真探讨。遗憾的是,中国建筑界一开始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在经济文化还相对落后的中国,人们现实生活的需求究竟是什么,更没有遵循厉行节约、集中资金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方针,而是盲目照搬了苏联的建筑设计思想,甚至把“民族形式”等同于“大屋顶”。这就是中国建筑界学习苏联,提倡“民族形式”的建筑设计所带来的主要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