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农业转型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农业制度安排和农业发展政策,并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农业发展与农业变革的兴衰。当中国领导人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基本国情特别是农业发展的国情,准确地、客观地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和矛盾,针对各地差异的特点,反映和满足广大农民的利益诉求,尊重和支持农民的首创精神,采取务实主义和渐进主义路线,稳健、稳步地推动农业改革,农业转型就比较顺利;反之,“欲速则不达”。 如何成功地解决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关键是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基本国情、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新中国的农业发展历史就是探索和开辟这条道路的历史,既有十分成功的历史经验,也有惨痛的历史教训;既有封闭式的探索,也有开放式的创新;既要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又要独立探索最适应自己的道路。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又如何认识和选择中国农业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本质上必须是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这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大致一致。具体讲,就是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持续下降,居民恩格尔系数也持续下降;不断强化现代农业要素,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作用,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实行家庭经营(17)。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国家支助农业科技创新等等,都呈现了世界性的农业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同时也反映了这一现代化的长期性与阶段性,是一个不断量变到部分质变,再到量变再到质变的过程。但是,世界性的农业现代化没有可以遵循的统一模式。这取决于不同国家的不同国情,也取决于不同国家选择的农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 新中国用了60多年的时间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包括:第一,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充分体现在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23](p.22)第二,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坚持农业为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工业和服务业为国民经济主导部门,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服务业服务农业、国家支持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第三,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坚持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第四,以推进农业结构性战略调整为基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发展高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第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第六,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即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支持和扩大家庭经营规模。第七,探索绿色农业道路,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农业资源、农业环境、农业科技、农业服务的全过程中。(18)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农业发展的“万里长征”,仍需要继续上下求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