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葡萄牙和西班牙海上霸权的衰落,其后的西方殖民者对丝绸的兴趣减弱,荷兰人更多卷入的是香料等货品,而丝绸旺销的风头更主要的是被茶叶所拦截。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崛起速度堪称神奇。1615年,英国人最早从日本人那里听说了这种神秘叶片。⑨1657年,荷兰人把少量中国红茶转运英国,茶叶首次登陆英伦。1660年,英国国会的征税条文中已有每加仑茶水征收6便士的规定,规定具有某种预见性,因为此时很少有中国茶输往英国,而且浓淡不一的茶水而非茶叶收税,实际上很难操作。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迎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Catherine),饮茶嗜好被带入宫廷,蔚然成时尚,“英人争先恐后以饮茶为一荣幸事”,凯瑟琳被誉“饮茶王后”。英国东印度公司也不失时机地迎合王室喜好,1664年,公司购2磅2盎司茶叶“作为一种珍奇的礼品”赠送英皇,获评饮用“香味隽永作用柔和”,“每磅获奖五十先令”。⑩1666年,东印度公司董事会指令在华贸易的商人采购100磅茶叶运回英国。1668年,公司抢先在政府注册,获得运茶进入英国的特许。(11)需求增加导致输入膨胀,1721年度,英国对华茶的进口量首次突破百万磅。(12)1762年,东印度公司仓库中的茶叶存货就有400万磅。(13)1766年,整个英国的茶叶销售金额是125万英镑,每磅茶叶平均售价约5先令(14),这个价格可以说几乎是每个英国人的钱包都负荷得起,茶叶的大众消费时代到来,“不仅贵族绅士和富商不停地饮茶,而且每一个船工、浆洗工和纺纱工也都饮用,茶叶成了他们不可缺离的消费品,一早起来就要喝一口,在两顿饭之间也要饮用。甚至连洗衣妇也认为,在早餐时不能没有合适的茶”。(15) 历史上每每有一些转变关节,在这些个节点上,渐次积累的量获得质的突破。18世纪20年代,正是丝绸和茶叶贸易地位互换的转折点。从那以后,茶取代丝成为中国出口的第一大商品。据档册记载:1717年,在英国对华贸易中,“茶叶已开始代替丝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1722年,在垄断英国对华贸易的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的总货值中,茶叶已占有56%的比例,与丝绸的进口值相比具有了较大优势,1761年更达92%,之后略有波动,但茶叶的进口量总是超过丝绸。1784年,英国国会通过大量削减茶叶进口税的“交换法”(Commutation Act),茶叶贸易愈受鼓励。1825年后,东印度公司索性把丝绸、瓷器等项贸易留给“散商”和船员们的“优待吨位”(Privilegetonnage)去经营,茶叶干脆成了公司“从中国输出的唯一的东西……以至国会的法令要限定公司必须保持一年供应量的存货”。华茶征服英伦不可阻挡,这对贸易的两极都很重要,在贸易的一方,在相当时间里,茶叶占了英国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和东印度公司的大部分利润(16);在贸易的另一方,在很多年份,茶叶的出口额约占中国全部外贸出口额的90%—95%。(17)当时清朝的有识之士对此体认,一份鸦片战前的文人策论说:英吉利“最获利者,莫如出口之茶叶,每年大小数十舶,航运回国”。(18)茶叶是英国对华贸易的最大追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