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绵延千年丝绸之路的终结。历史上的丝路旋起旋落,一脉相承,不绝如缕。汉代确立,魏晋衰减,唐代鼎盛,由盛转衰也在此发生,公元751年的怛逻斯战役和755年的安史之乱,使唐帝国元气大伤,退出河西,丝路中落。及至北宋,与北方的辽、金、西夏处于对抗情势,南宋建都杭州之后,国家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西域各国亦分裂割据,丝路几度中断。直到13世纪蒙古人建立元朝,大军西征中亚西亚,丝路复通。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船队风帆蔽日,极一时之盛,却也是回光返照,自永乐帝逝后,在西北方向上采守势,退入嘉峪关自保,西域大部分地区先后为察合台汗国与叶尔羌汗国统治,丝绸古道真正衰落下来。明代中叶以后,西方殖民主义浪潮连波而至,海上丝路渐被西人取代,绵延千年的丝绸之路终于完结。凡此种种,均为外部原因,丝路之所以能够屡扑屡起还有商品属性的内在因由,那就是各国对丝绸的不可或缺,中古年代,若需要贴身穿着的舒适性,舍丝绸外难寻它物,丝绸是不二之选,具有某种“唯一性”,待棉花兴起后,丝绸的贴身属性终得替代品,棉花对丝绸的补缺或补差不可阻挡,此处,商品的生物属性至关重要。在棉花崛起前,丝路为何总能衰而复振,棉花普及后,丝绸贸易缺乏海外需求的强劲拉动,国内也因此减少了原生性动力,丝路终难继续,这是丝路衰落的内在因由,是根柢上的,具有釜底抽薪的效果。我们研究丝绸之路,多关切丝路的开辟延续和锦绣辉煌,而对丝路花雨的零落缺乏恰当关注。实际上,总结丝路衰绝的教训于当今世人特别是国人更为有益。丝绸外贸地位下降后,好在茶叶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首宗。到鸦片战前,中国生丝出口价值225万两,仅及茶叶出口值的四分之一强。(65) 最后是对世人衣被材料和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改观。穿着为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之首位,纺织品是各类商品中最早开始世界旅行的,纺织原料有着不翼而飞的迁移本事,棉花取代毛、麻、丝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纺织原料后,棉织物成为衣料的大宗;当然这一取代过程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世界各国基本同步,欧洲也是从12世纪起就加工棉花,到17世纪仍以进口东方的棉织品为主,直到18世纪棉花才成为欧洲重要的纺织原料。18世纪早期,英国颁布《棉坯布法令》以刺激棉纺业的发展,到了1828年,过去作为毛纺业重镇的英国(特别是英格兰和威尔士,但在苏格兰和爱尔兰,亚麻的地位则超过毛皮制品),“毛纺已无影无踪,麻纺也差不多,普遍使用的原料变成了棉花、棉花,还是棉花”(66)。17世纪中期以后,日本减少了“对中国蚕丝依赖性”;18世纪以后,“俄国人对日趋下降的丝质发出了怨言,在贸易总量中棉花逐渐占了更大的比重”(67)。中国的情况亦有类似,到清代,布代替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工业品,棉纺织成为中国产值最大的手工业。进而带动中国经济结构的变易,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耕织结合为传统社会的典型表征和自然经济结构的核心,棉花与中国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体结合,“纺织”的内涵因此发生重要变化,据研究,“纺与织的地区分工,最早出现于明代中期”;自古所谓的“男耕女织”实际上直到明代后期才“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分工模式”。(68)正因为此,万历年间的江南名士田艺蘅方能引证那样一段著名的话:“男子不织而衣,女子不耕而食,男女贸功,相资为业。”(69)男耕女织彼时彼际才成为习俗。斯事关天下,它牵扯到中国最重要的两个经济领域——农业和手工业,植棉、纺纱、织布三个环节又涉及众多的劳动者和消费者,这对数量庞大的小农业小手工业有着极大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