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被传统之才女新世界 20世纪初是一个新与旧、中与西并存的时代,旧传统与新思潮此消彼长并博弈不断,传统的性别制度和社会文化空间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弹性,为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缓冲的空间。在中西、古今文化冲突融会下,国粹主义思潮喧嚣噪起,以“保种、爱国、存学”的宗旨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弘扬。同时,袁世凯复辟后强力压制女权运动,其在1914年底出台的《整顿教育方案草案》中,明确宣扬女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贤妻良母。因此,中国近代女性期刊对女性的认识和描述是多元而丰富的,通观1904~1914年的女性刊物,可以发现在1913年以前,刊物多注重解放之说,提倡平等意识,强调政治功利性和社会作用。然而,1913年后创办的一些杂志,表现出对前期刊物的反驳,或注重妇德及家庭教育,如1913年苏州出版的《竹荫妇学杂志》和1914年成都出版的《妇女鉴》,即多写家庭知识及技能,改良家庭教育,倡导传统妇德;或推崇趣味主义,如1914年创办的《香艳杂志》,则将娱乐性办刊主旨发挥至甚。 1914年12月10日,由天虚我生(陈蝶仙)主编的《女子世界》在上海发行。《女子世界》并非一个独立运营的杂志,它与同期的《游戏杂志》、《香艳杂志》构成了一个鼎力共存的早期鸳鸯蝴蝶派的通俗文化传播体系。三份刊物均由中华图书馆发行,具有相同的编辑群体,彼此呼应,互为推崇,呈现出合力之态势。《女子世界》的“骈散文”征文启事和第二期的内容广告就分别借助《游戏杂志》第9期、10期刊登,而《香艳杂志》第3期的广告也出现在《游戏杂志》的第9期。“天虚我生工诗词小说,年来著作历见《申报·自由谈》及本馆《游戏杂志》礼拜六,久为阅者诸君所称许,现由本所特聘来沪主任编辑女子世界。”①我们通过王钝根对办刊过程的追述,可以一窥鸳鸯蝴蝶派几份杂志之间的交互缠绕的关系,以及其较为相同的供稿群体和读者对象。 《女子世界》将自身定位为“不独供才子佳人绣口锦心之谈助”、“不欲与寻常杂志同日语”的杂志,力求成为“优美高尚”②的最新杂志。其创刊时栏目“至详且备”,大致分为图画、文选、译著、谈丛、音乐、工艺、家庭等十二个栏目。其“于文学上取体尤称美备”③。在栏目上加大了诗话、诗词曲选等中国传统的文艺形式,具有浓厚的古典意味。第一期《女子世界弁言》即采用传统骈体文形式,“揆斯人命意为阴教,发凡新订芸编。广通兰讯,鸾凤耀文章之彩;声应气求,睢麟寓官体之精。言坊行表,蒙泉育德,圣功宁独重男;离火扬明,卦义尤详中女。此女子世界之所由辑也。”说明《女子世界》“蒙泉育德”的编辑缘由,表现了刊物“高洁端丽”的内容选择取向。如果说丁初我借助其《女子世界》培养的是民族革命中的女国民,渴求从思想到行动均有异于传统的女性群体,传达了新思想文化界对于时代新女性的想象;那么陈蝶仙凭借其《女子世界》则要将中国女性都培养成才德兼备的女子。陈蝶仙办刊的价值期待和文化取向决定了刊物从一开始就无意与政治书写接轨,体现了自觉的文学审美选择和个性追求。从中不难一窥在新思潮的冲击下,民初上海传统文人们精神指向转入带有浓厚人文意味的传统文化救赎的面貌。 《女子世界》的供稿人有潘兰史、刘醉蝶、樊樊山、陈蓉仙、孙瘦鹤、何问山等,多为陈蝶仙的朋友或女弟子,这是一批具有浓郁古典性体验的近现代语境中的传统文人,以彼此之间知音式的互赏共同促进刊物的发展,以传统文人的现时接受视野来建构民国初年的女子世界。《女子世界》以“才女”、“新女性”为其主要的刊载对象和潜在读者,在这个园地中,不仅男性编辑以男性的价值取向为坐标建构着理想中的“新”女性形象;女性供稿人也用真实的自我积极参与到“德才兼备”的“新”女性形象的建构中。“出版后声华藉甚,闺阁贻书称女弟子者数百人”④,状况之盛,足见在上海旧式文人圈中《女子世界》的影响力之大。 《女子世界》的供稿者在“女性传统”中,积极进行着道德、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实践。清代盛行的《教女遗规》论妇人之道:“妇人者,伏于人者也。温柔卑顺,乃事人之性情。纯一坚贞,则持身之节操。至于四德,尤所当知。妇德尚静正,妇言尚简婉,妇功尚周慎,妇容尚闲雅。”⑤只要能培养这四德,就是出色的女子。《女子世界》正是以模范女子的嘉言、善行为内容,来建构甚至是巩固旧式文人心中的“妇德”。以第六期为例,马纲章的《亡妻王安人墓志铭》一文中宣扬“天赋厥性有柔有刚,妇人守柔其道用光”的观点,即要求女子持守柔弱之道,居弱守柔,守柔不争;认为女子只有以和柔为美,养成了和柔的美德,方能得人之心。文章强化了中国的传统家庭与社会文化对女子内敛、不张扬的道德要求。张朱翰芬《书邵氏婢》详细叙述了婢女蒋翠英的孝行,赞扬了传统女性身上孝顺、忠诚、坚忍的道德品格。而在《彭家珍烈士之未婚妻》一文中,王清真女士身上充盈着一种富于牺牲的精神,在彭家珍牺牲后,“愿以女儿身过门守节”。这三篇文章塑造了“孝妇/节妇烈女”的形象,集中体现了儒家传统妇女观中“德”、“孝”、“贞”的传统观念,诸如此类的文章不胜枚举。可见《女子世界》提倡的“德”就是传统的女德,特别是传统士人阶层的性别道德标准,表现了编者对女性传统道德品格的期待,期待其能够延展为一种普世性的新时代道德标准。 ———————————— ①③王钝根:《〈女子世界〉绍介》,《礼拜六周刊》第5卷第46期,1915年4月。 ②《女子世界》征文广告,《申报·自由谈》第1期,1914年12月5日。 ④王钝根:《本旬刊作者诸大名家小史·天虚我生小史》,《社会之花》1924年1月。 ⑤陈宏谋:《教女遗规》中卷,周博琪主编:《古今图书集成》1,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