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反传统与被传统:从两份《女子世界》看近代女子世界的艰难建构(6)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史学月刊》2014年第9期 谢丽 参加讨论

    女子是否应有才学历来备受争议,汉代才女班昭提出“妇德,不必明才绝异也”,虽然“不必明才”并不等于“无才”。从汉至清,世人多将女子才学与德行直接对立起来:“或者疑女子知书者少,非文字之所能教,而弄笔墨工文词者,有时反为女德之累。”①直接将女性的才华界定为负面的价值,根本原因在于女性本身是处于“学而优则仕”的儒家价值系统之外。时至盛清,为维护统治需要,歌咏太平,“才女”曾被作为圣朝“文教昌明”、教化远播的象征。维新派梁启超为重塑“女学”,曾说“古之号称才女者,则批风抹月,拈花弄草,能为伤春惜别之语,成诗词集数卷,斯为至也!若此等事,本不能目之为学”②,直接剥夺了才女所代表的传统女学的合法性,亦是矫枉过正。陈蝶仙提出的“德才兼备”的女子培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对才女的审美理想及对现代女学的对抗。其妻朱嬾云女士是杭州著名的才女,诗词曲文兼善共美;其女陈翠娜亦承传家学,能诗善画。《女子世界》专设“名媛集”栏目,含诗选、词选、曲选,积极刊登才女之作,故“闺阁名媛学堂女士投寄著作者尤多”(王钝根语)。从刊登的作品来看,多传达深细的审美体验和情感捕捉,有闺房情思的缠绵往复、独抒意怀的惝恍迷离和悲欢闲愁的宛转惆怅。陈蝶仙自觉靠拢于传统文化精神,以其知音式的欣赏积极刊登闺阁名媛的诗词曲赋,不仅真实记录了近代才女优美的生活状态,而且传达了编者对于闺秀才女形象的认同。但我们必须意识到现实中女性的“咏絮之才”,根本就不能算是儒家传统意义上的学问。“才女文学”往往意味着阴柔、软弱与感伤,是一种内化的、小我的文学。陈蝶仙诗词曲赋样样精通,其对才女的认同,部分程度流露出来男性的文化优越感和旧式文人的闲适从容的审美取向。
    《女子世界》的价值绝不单纯在于其对女性传统德才的建构,更重要的是在女性传统与西方文明博弈与协商之后其所要建构的女性形象的新特质。陈蝶仙个人身份具有多重性,他不仅在旧式文人圈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是鸳鸯蝴蝶派的中流砥柱;同时还是“无敌牌”牙粉的制造者,退出文坛后他又成为富有实践精神的实业家。陈蝶仙理想的女性绝不是传统中的“深闺佳人”,而是德才兼备的时代“新”女性。“世界属于女子,其气象迥不侔矣。夫人生天地间孰能脱离世界而独立哉,然女子自有女子之世界也……今民国已成男女之平权,已公然辟一新世界矣。”③这个“新”,应该表现出与传统的不同的特质,与时代相接的气息。对于女性而言,就是要拥有新知识和新行为。新知识、新思想阶层很容易将新女性塑造成脱离传统根基的女国民,表现出激进的一面;而在接受层面上,传统文人群体和市民阶层基于现实的压力更愿意将“新女性”定义为新知识与旧道德混合而成的贤妻良母或闺秀才女的形象,呈现出改良的愿望。
    《女子世界》中开设工艺、家庭、美术、卫生等栏目,努力把实用性、科学性带入报刊、带进女性家庭日常生活。传统女学着重于学习家庭女工、祭祀礼节以及为女、为妇之道。家庭基本是女性生存的唯一空间,更多的女性更愿意以男性为中介,以家庭为场域来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责任。陈氏通过大量刊登闺秀著作及开化女智的启蒙文字,试图建构一个在传统德才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女子家庭世界,为女性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注重内外兼修的家庭新女性,希望女子身上温婉内敛的品德、聪慧灵巧的才智能与晚清以降西方输入的家庭新文化知识相融合,表达了男性对理想新女性的时代想象。
        以来的文化启蒙以男女平权的理想化目标向女子展现了家庭以外的社会场景,而现实物质环境的变化也加剧了女性生活方式的变化。女性要在日常生活领域中进行自我革新,第一步就是走出家庭,向社会展示自我。《女子世界》常常会刊登投稿者小影,如,1914年12月的创刊号上就有“陈翠娜女士”小影,1915年第2期上则有“朱嬾云女士及其十三龄之女翠娜”小影,朱嬾云女士和女儿的照片还刊登于《游戏杂志》的第10期。这是女性敢于走进大众视野,勇于宣扬自我的新时代行为模式,照片的刊登让我们看到了“新女性”自信与美丽、智慧与富于实践的一面。朱嬾云女士对自身品性高度修持,对国家时事倾心关怀,不仅具有温婉外表、丰富学识、宜家宜室,而且极富于行动之精神。陈氏夫妇琴瑟和鸣,朱嬾云的美好形象应该就是陈蝶仙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在建立家庭以依然能得到社会认同的才女形象。
    《女子世界》的编辑和供稿者既没有流于当时轰轰烈烈地追求女性解放和民主自由的表面,也没有固守于袁氏复辟后关于贤妻良母教育的圈定;而是深潜于传统文化的大海里,小心翼翼地开辟着时代风浪下的一隅优美高尚之天地。他们没有拒斥新知识、新文明的来袭,而是有选择地推介并实践之,表现出了开明的意识。这样,《女子世界》最终以一个新知识与旧道德并行不悖的影像出现在知识阶层的阅读领域中。在西方现代文化冲击下的民初上海文化圈中,其对传统道德的认同和文化选择,我们不应当简单视之为一种逃避,这是强权禁锢和制约下的自我保护,也是日常伦理严重失范下的自我慰藉;这是对激进狂飙革命的暗中规约,也是对人文精神缺失的及时补救。因此,王钝根对《女子世界》积极推介并倍加赞叹:“远近来函交口称许,至誉为今日出版界最高尚最优美女报。”
    ————————————
    ①陈宏谋:《教女遗规序》,周博琪主编:《古今图书集成》1,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时务报》第23册,1897年4月。
    ③蔡选青:《女子世界仿前清制艺体》,《女子世界》第6期,1915年7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