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党史 >

刘怀玉 章慕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历史回顾到当代追问(6)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 刘怀玉 章慕荣 参加讨论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变革就是要从阿尔都塞不自觉挑起的本体论危机与缺失问题开始,将认识论从阿尔都塞式地本体论空无化中解救出来。传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非反思地假定了一个本体的存在,而没有看到认识不是无条件地去反映和接近现成的本体或存在的过程,而是不断地反思和重构以往认识现实思想方式的过程,是一个通过祛除日常意识物化表现的伪客观世界进而恢复其历史性关系性生成的主体之源与历史之源的解蔽过程。马克思并不是在不可知性意义上指认本体论缺失,也不是在永恒性意义上指认本体论的合法性,而是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论于既在场又不在场的意义上指认本体论的客观存在与历史辩证法矛盾发展的特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将现实理解为并不现成在场而是充满了矛盾的历史过程,是从特定历史主体角度有层次地、有界限地再现某个暂时性在场的过程。阿尔都塞为我们呈现的本体论缺失,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表面的共时性断裂的矛盾的历史状况,这恰恰需要我们通过一种再现的方式将其重构出来。
    当代美国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詹姆逊将这种重构创造性地理解为“理论的图绘”。这种可以上溯至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与想象力、本雅明的“星丛”想象、列斐伏尔“三位一体”空间辩证法以及著名城市社会理论家林奇城市想象和理论测绘的认识论思想,旨在通过将马克思的认识论恢复成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想象的逻辑来呈现出超越抽象理性的审美感和现实感特征(即詹姆逊所言的“再现性美学”)。詹姆逊并没有直接地专门去讲他这种再现性认识论的观点,而是用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通过把资本主义分为三个时期而指认了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相应的空间认识论或者空间表现或者再现性的图绘理论。他说:在资本主义发展第一阶段即古典的民族的自由的市场资本主义阶段,它的相应的文化表征与空间表达形式是笛卡尔式的同质性空间与马克思所说的工厂哲学。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从市场资本主义转向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一方面是抽象的结构的本质的世界的统治,另一方面则是感性的微观的日常生活的经验现象世界。在这个时期,文学表现不再是现实主义而是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把这种缺失的无法到场的全球同步发生的资本主义现实完全主观化为一种感觉、一种诗歌语言、一种语言游戏。也就是说,在这种现代主义文学中,资本主义现实是一个完全缺席的原因,这个缺席的原因或现实通过文学和隐喻以扭曲和象征的方式得到表达。这种表达就是每个人的或者每一种感觉都是一种封闭的主观的世界,这是一个表面上封闭的主观的记忆的情感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巨大无边地支配着整个资本主义现实的巨大的全球化的体系。这种纯粹主观的个体的内心的封闭的精神世界的描述与隐喻不仅反映了金融资本与消费社会统治下的帝国主义时代的社会现实,而且更是今天被称作晚期资本主义或者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现实。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第三个时代。在这种弹性积累扩张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就出现了新的再现的形式或者说图绘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哈维所说的“时空压缩”的经验与想象,这种新的再现性的空间、经验表现为对距离的压制,这种空间又表现为一种纯粹分裂的主观精神世界——原来是一个封闭的纯粹的内在主观世界(现代主义),今天表现为一种不断流动着的、分裂的精神世界(后现代主义)。
    詹姆逊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危机与困难并不在于其科学性而在于其意识形态或乌托邦的性质上,人们不可能放弃总体性的再现与想象现实的辩证法,所以要回到审美再现与认知测绘的问题上来。如果在认识论意义上取消了总体性再现现实与规划现实的辩证法,那就取消了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法。我们不能简单把总体辩证法与极权主义画等号,那样的话就取消了马克思主义。没有总体性概念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存在的正当性[19]。我们理解今天全球资本主义空间统治的现实,有必要坚持这样一种空间辩证法式的认知测绘方法。五、回到东方: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当代探索及其前景最后,我们认为还有必要提及当代东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从民族文化角度和自我个体重新探索思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当代意义与形态的努力与成果。限于笔者研究局限和文章篇幅,我们在这里只能简要提及两位学者:日本学者广松涉和中国学者张一兵。
    日本新马克思主义著名思想家广松涉以现象学和认识论将马克思成熟时期的物化哲学重构为一种全新的物象化的理解,还原并解构了为传统实体主义哲学所误认的客观物象世界,使其成为一种人与世界复杂互动关系的暂时性生成的结点。这种通过人的活动关系而重构的物象世界正是被后人所遮蔽的中晚期马克思揭示出来的世界历史地平线,他将其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原像”和“地平线”。通过把海德格尔与中晚期马克思结合起来,广松涉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关注的既不是客观物质性也不是实践的主体性,而是所谓作为社会存在关系性本体的“主体际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就是一种关系本体逻辑(相当于海德格尔的“此在”在一定历史时间中的“去在世”),马克思总是把人们通常看作是实体的东西(相当于海德格尔的“在者”)重新彰显为“关系”,如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不是物(实体存在),而是为颠倒的物象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是因为任何实体都不能离开关系而存在。在广松涉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真谛就是从实体本体论走向关系本体论的转变,马克思与海德格尔一样就是要超越个人与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摹写论与构成论的二元对立,这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决定性地超越了近代哲学“主—客”定式[20]。
    不过,我们仍要指出广松涉的物象化哲学观失误之所在。马克思广义的对象化与后来被唯物主义适用的物象化是两种不同的物化,前者是永恒意义上的人通过活动对自然物改造的物化,后者则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主客体颠倒的物化。广松涉将这两种有着明显异质性的物化完全混杂在了一起,他与青年卢卡奇一样未能科学地区分马克思科学文本中的不同物化规定,后者因此而走入人本主义的逻辑,而广松涉则坠入了更加混乱的理论误区:一个胡塞尔加海德格尔式的泥潭。当然,无论有着怎样的失误,广松涉也不失为一位“错得有水平”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