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党史 >

刘怀玉 章慕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历史回顾到当代追问(7)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 刘怀玉 章慕荣 参加讨论

    中国学者张一兵在多年的研究中形成了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观与西方解释学、解构主义意识形态批判融为一体的构境论,认为“任何一种理论学术思想的本质都不是一个凝固的逻辑构架,而是一种在复杂的时刻处于变动之中的学术思想场境的历史性建构。这种思想构境其实是‘非范式’的,也就是没有‘死去的’或‘被石化’了的具体的概念框架,是一种功能性的提问和思考,常常表现为一个易碎的、随时重构的问题追问和暂时性的立场支点。学术思想场境的建构,通常由思考主体依据手头的自觉的基本理论范式和逻辑回路,在运思中直接激活后,当下运作起来,但主体自身无意识的不同逻辑射线和怀疑性问题,却是思想构境的真正驱动力。”[21]构境论是他“关于人的存在论的一个东方式的总体看法,它不涉及传统基础本体论的终极本原问题,而只是讨论人的历史性存在的最高构成层级和高峰体验状态……在现实历史事实中,构境存在通常是与他性镜象与伪构境(幻象)同体共在的”。他提出的构境理论不再是留在某一种线性关系系统的统摄、先在理念支配构架之中,思想构境即是完整的意识现象突现,它表明了一个人、一种思潮历史性生成的复杂性样态和建构性本质[22]。我们认为,这一具有独创性哲学观念与中国式的“体用不二”“心物合一”“境由心生”的实践功夫,无疑会给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重建与复兴,提供一个很有可能与希望动力的方向、范式与新思想地平线。
    参考文献:
    [1]肖月.“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评高清海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J].江淮论坛,1986,(5):21-24.
    [2]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孙正聿.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逻辑学》与《资本论》双重语境中的《哲学笔记》[J].中国社会科学,2012,(9).
    [4]任平.广义认识论原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5]欧阳康.社会认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雅斯贝斯.生存哲学[M].王玖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3-233.
    [8]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M].张仲实,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9]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1.
    [10]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4-365.
    [11]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15-146.
    [1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3]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M].傅小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14]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M].郭官义,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5]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M].曹卫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