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于当时是否应该采取包产到户、分田到户政策的不同主张 在《毛传》中有两段话,反映出这场争论的突发性、深刻性及其影响的深远性。一段话说:当田家英征得刘少奇同意,向毛泽东提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并且说“等到生产恢复了,再把他们(指农民——笔者注)引导到集体经济”的意见后,毛泽东“深深地感受到了包产到户主张所形成的强烈冲击。这可能是他没有想到的。这些意见,同他在外地所听到的以及他自己所想的竟是那样的不同”。(28)另一段话说:毛泽东接受管理方式意义上的包工到组、到户、到人,“但是,一联系产量,即一搞包产到户,他就认为是资本主义道路,是一条危险的道路。所以,包产到户问题成为毛泽东一九六二年重提阶级斗争的直接导火索”(29)。在笔者看来,这里的叙述尚未完全反映当时争论的全貌。因为从概念说,“包产到户”和“分田到户”是不同的,后者是指变土地的集体所有为私人占有。下面,看各方的不同意见。 1、陈云在中央内部率先主张分田到户。 陈云在1962年6月24日回到北京后,就分田到户问题同刘少奇、周恩来、林彪、邓小平等人交换意见,大家的看法一致,或者说,没有人表示不同意。7月6日,应陈云的请求,毛泽东约见了陈云,陈云申述了实现分田到户的理由。在《毛传》中没有记载这些理由,但记载着陈云的承诺:若实行此策,不会产生两极分化,不会影响征购,恢复农村经济只要四年,否则需要八年。(30)陈云是严格区分“包产到户”和“分田到户”的,在当时,他的意见最鲜明。在《毛泽东年谱(1949—1976)》中,记载着姚依林对陈云意见的回忆:“1962年5月,陈云在上海找姚依林、陈国栋等谈恢复农业生产问题,认为包产到户还不彻底,与其包产到户不如分田到户。用重新分田的办法,可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便恢复农业的产量。”(31) 2、刘少奇对包产到户、分田到户的意见。 6月24日,陈云回到北京后,刘少奇就分田到户的问题同陈云交换过意见,他是同陈云意见一致或不反对陈云意见的人。 6月,刘少奇对田家英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见,《毛传》的完整记录如下:“六月底,田家英结束了湖南调查,回到北京。他在调查中间,遇到一个突出而又出乎他意料的情况,就是一些地方的农民普遍要求包产到户或分田到户,因而他逐渐萌生了用包产到户和分田到户渡过暂时困难的想法。”“田家英回到北京时,毛泽东还在外地,他立即向刘少奇汇报。汇报刚开了个头,刘少奇就接过去说:‘现在情况已经明了了’,接着他提出了分田到户的意见。刘少奇对当时国内形势的估计比较严峻。他说:这样下去,无产阶级专政要垮台,我现在一天也不敢离开北京。田家英问刘少奇,他关于分田到户的意见可不可以报告主席。刘少奇说,可以。”(32) 7月,得知毛泽东对包产到户、分田单干的反对态度后,刘少奇改提“巩固集体经济”。他在18日对中直机关和国家机关下放干部的讲话中,讲了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问题,他说:“现在相当多的集体经济发生动摇,如果搞不好有散的危险。对于这个问题,中央正在讨论,即将规定若干政策措施。你们到农村去,要抓巩固集体经济的问题。”(3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