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77页。 ②杜润生主编:《当代中国的土地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260页。 ③新华社:《解放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人民日报》2007年9月29日。 ④杜兴:《“周扒皮”的1947》,《先锋国家历史》2008年第15期。 ⑤余玮:《中国四大地主的真实面目》,《中国经营报》2012年3月27日,《人民文摘》2012年第9期。 ⑥王宏任:《地主:一个百年难尽的话题》,《书屋》2010年第8期。 ⑦《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128页。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06页。 ⑨《在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1月15日),《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 ⑩对于刘文彩的情况,可参见笑蜀的《刘文彩真相》(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和《大地主刘文彩》(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参见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3—19页。 (12)《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7页。 (13)《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192页。 (14)《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51页。 (15)《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9—200页。 (16)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年6月30日。 (1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18)《陈翰笙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41页。 (19)《钱俊瑞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5页。 (20)薛暮桥:《旧中国农村经济》,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 (21)张根生:《从中南区农村情况看土地改革法》,《人民日报》1950年9月6日。 (22)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华东区土改成果统计》(1952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农业经济体制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23)《关中新区工作的检讨和当前任务——习仲勋同志在关中新区地书联席会上的总结报告》,《人民日报》1949年8月30日。 (24)章有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再估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25)郭德宏:《旧中国土地占有状况及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26)乌廷玉:《旧中国地主、富农占有多少土地》,《史学集刊》1998年第1期。 (27)黄道炫:《1920—1940年代中国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 (28)对于农民为什么能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土地集中、家庭贫困与农民革命的关系,海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土地集中、家庭贫困与农民革命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亦有学者认为,土地分配与革命运动没有必然联系。对此,李金铮的《农民为什么参加中共革命》(《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就相关学术观点作了全面的梳理。 (29)华子扬:《生产大运动与边区人民经济生活》(1944年8月19日),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7—348页。 (30)贾拓夫:《关于边区土地政策问题的报告》(1945年3月15日),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第348页。 (31)晋绥分局调查研究室:《农村土地及阶级变化材料》,1946年编印,第3—4页。 (32)方草:《中共土地政策在晋察冀边区之实施》(1944年12月23日),《中国的土地改革》编辑部等编:《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0—204页。 (33)李候森:《农民大解放中——解放区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1945年5月22日),《中国的土地改革》编辑部等编:《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第224页。 (34)《中共中央关于向民盟人士说明我党土地政策给周恩来、董必武的指示》(1946年7月19日),中央档案馆编:《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35)曹荻秋:《在土地改革中拉平问题与对中富农政策的研究》(1946年8月4日),《中国的土地改革》编辑部等编:《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第279页。 (36)《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78页。 (37)《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76页。 (38)《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1944年7月14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184页。 (39)《中央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党任务的决定》(1945年8月11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229—230页。 (40)《中央关于抓紧进行减租运动和生产运动的指示》(1945年11月27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438页。 (41)《减租减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解放日报》1946年3月26日。 (42)《努力发动解放区群众》,《解放日报》1946年1月9日。 (43)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五——土地问题》,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34页。 (44)《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1946年5月4日),《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77页。 (45)薄一波:《七十年的奋斗与思考》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403—404页。 (46)对于这个问题,有学者认为,五四指示发出不久,中共中央于这年6月1日作出“全国内战不可避免”的判断,但真的到了“大战在即”的时刻,在要不要利用激烈的土改方式来动员农民问题上,却变得犹豫起来。原因在于,其一,毛泽东相信中共尚未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故一方面坚持寸土必争、寸步不让,另一方面却不希望马上开战;其二,毛泽东从战争需要和新区巩固的重要性出发,认为解决土地问题至关重要,但由于他此时的基本思想还是和,而非想战,故深知维护统一战线和联合中间势力的重要性,因而中共中央一度提出发行土地公债,有代价地征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这种温和的土改方案,并且在陕甘宁边区试行了和平赎买土地。见杨奎松:《中共也曾试过“和平土改”——有关战后中共和平土改的尝试与可能问题》,《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又见杨奎松:《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9—61页。 (47)《兴国调查》(1930年10月),《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7、221页。 (48)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页。 (49)王奇生:《战时国民党党员与基层党组织》,《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4期。 (50)沈葵:《近代中国乡绅阶层及其社会地位》,《光明日报》2001年11月13日。 (51)郭德宏:《土地改革史若干问题论纲》,《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3期。 (52)《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23—24页。 (53)任弼时:《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1948年3月28日。 (54)《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关于土地改革整党与民主运动的指示》,《人民日报》1948年2月29日。 (55)《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人民日报》1950年8月21日。 (56)《中央关于土改后地主分子参加劳动问题的指示》(1951年5月10日),《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326页。 (57)《华北局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与保护过去土改成果的指示》(1950年6月24日),《中国的土地改革》编辑部等编:《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第642页。 (58)《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人民日报》1955年11月11日。 (59)参见冯建辉:《党对地主、富农及其子女政策的变迁》,《炎黄春秋》2000年第12期。 (6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1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