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国史 >

国史中的社会史:学科定位与基本框架(6)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 李文 参加讨论

    (四)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主要包括收入和消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本书考察这些内容有时也会照顾到消费环境和消费需求的变化。生活质量同样也应当是社会生活的题中之义,但对此目前还缺乏一个客观可行的衡量标准。
    社会生活同样有生存和发展两个方面,所谓“温饱”问题指的就是生存问题,这是人类一切发展的前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很好的观察指标。客观地讲,中国居民的温饱问题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到基本解决。计划经济时期食品和日用品供应紧张,为了应对人口快速增长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不得不实行统购统销和票证制度,勒紧裤带“闹革命”“搞建设”,全社会节俭成风,居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大跃进”之后甚至出现了大量的人口非正常死亡现象。这里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包括发展目的问题、工作中心问题、工业化道路选择问题、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问题、积累与消费问题等。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生活改善有两个重要的节点,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中国人民千百年来衣食无虞的梦想成为现实,在此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另一个是进入21世纪这十多年来,先是食品安全问题凸显,其后是环境污染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表明民众从追求“吃饱”到追求“吃好”进而到追求“活好”,发展需求已经上升到了第一位置。相应的变化也体现在人的自我发展方面,体现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方面。考察新时期的社会生活变化,还要注意市场化改革、国际交往、交通便利化以及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五)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社会思潮
    社会心态是人们对自身及现实社会所持有的较普遍的社会态度、情绪情感体验及意向等心理状态。社会心理是更进一步的概念,指在一段特定的时期内弥漫在社会及其群体中的整个社会心理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取向的总和。此前,已有人研究过“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做这样的研究需要点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础。新时期以来也搞过一些重大政策出台前后的舆情或心态调查。2011年4月21日至5月26日,针对当时由拆迁动迁所引起的冲突事件以及“被精神病”事件等,《人民日报》开辟“关注社会心态”专栏,连续发表了题为《“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执政者当以包容心态对待“异质思维”》《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希望杜绝一切非理性言行是不现实的》《执政者要在喧嚣中倾听沉默的声音》的5篇评论。这是官方权威媒体首次集中讨论社会心态问题。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开始发布有关社会心态研究的年度报告,为我们研究新时期的社会心态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鉴于社会思潮是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直接反映,因此本书在多数章节是将社会思潮作为考察的重点。社会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往往也是社会思潮最为活跃的时期,有正面的社会思潮,也有负面的社会思潮,社会史的研究重点不在于社会思潮本身,而在于揭示社会思潮的社会动因。对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的研究也是同样道理。比如当下社会大众比较普遍的信任缺失和心理失衡,就有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社会动因:人们逐渐脱离原来的熟人社会形态,改变了原来的信任格局,人际信任下降是自然的结果;社会转型中市场经济秩序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完善或得不到很好执行,欺诈行为时有发生,人们的信任度也会受到影响;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得了更多的间接上当受骗经验,这一切使得人际信任不断降低;至于民众对基层政府、政法机关的信任度不高,对广告、房地产、食品制造、药品制造、旅游和餐饮等行业的信任度很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一些政府官员的不作为、乱作为或贪污腐败;社会体制改革滞后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流动停滞和阶层固化,社会上有关“富二代”“官二代”的负面新闻增多,自然会加重人们的心理失衡。还有就是比较普遍的、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工作压力加大,社会分化和竞争加剧,焦虑已经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而渐成一种普遍心态。
     (六)其他
    从国家层面考量,社会建设服从于社会发展战略或规划的统筹安排,因此本书将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战略(构想、规划)作为背景加以阐述。新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发展战略至少要从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谈起,甚至可以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讲起,此后还有关于“大跃进”和发展人民公社的一些设想,“四个现代化”,1966年的“五七指示”,以及改革以来的“小康社会”、“三步走”、“新三步走”、“中国梦”及“两个100年目标”等。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发展战略或设想中的“社会”是个“大社会”,本书在阐述时只是重点强调其中涉及“小社会”的内容。特别注意五年计划(或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尤其是从“六五”计划(或规划)以来,除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外,还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