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文献学 >

边缘文本与边缘研究(5)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2016年5月14日 王明珂 参加讨论

    北川的许多山区居民在1980年代才成为羌族。过去当地曾经存在一种,以本地人的话来说,“一截骂一截”的族群认同现象。沿着一条河每个村寨的人都认为自己是汉人,认为上游的人是蛮子,但是上游的人依然自称汉人,认为更上游的人为蛮子。我在当地访谈时,虽然他们已自称为羌族,但经常还流露出过去深怕被别人视为“蛮子”的汉人认同,也对过去“一截骂一截”的情况记忆犹新。我们可以对这种状况进行一种历史社会学考察。从历史时代社会中取出一剖面,在此剖面中观察亲近的人际互动,观察一方面人们如何对他人夸耀自身的祖源与文化,批评嘲弄他人的祖源与文化,另一方面不堪被辱者则模仿与攀附优势族群的祖源与文化。这正如生物学中的拟态现象(mimesis):一只蝴蝶将自己伪装成枯叶,一个毛毛虫把自己伪装得像条蛇,它们都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去模仿侵害者或优势者。汉化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进行。如果我们对汉化有这样一种了解,它又怎会是大汉族主义下的一种建构呢?同时我们对此有一种同情的了解,因为歧视别人的那些人本身也是被歧视者,歧视蛮子的那些“汉人”本身也被人骂成蛮子。
    我以木杆之燃烧作用来形容这样的汉化微观社会过程——亲近人群内的人际互动,就像是燃烧在木分子与木分子间产生的物理变化一样。这种亲近群体内的互动,也是历史社会学者 Norbert Elias指出的推动文明化进程的关键,以及宫廷社会形成与变迁的关键——每个人都注意对方在做什么,也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藉此模仿他人或以夸耀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就在这种紧密的互动关系中整个社会的变迁慢慢发生。正如燃烧中的木杆,一半已经燃烧,一半尚未燃烧;以此比拟汉化,我们该注意的是中间正在进行的燃烧作用。所谓的燃烧作用就是在交往紧密的人群中,经由日常生活的夸耀、攀附、学习,如木分子间剧烈的物理变化,进而造成个人认同与整个社会的变化。事实上,这样的微观社会过程,过去在川西羌族地区,在湘西、贵州等苗疆地区,都曾在许多村落中进行。
    我对“华夏边缘”及其变迁的思考,非常注重其中所孕育的人类生态。在此,我所说的华夏,狭义虽指的是汉人,但广义来说指的是中原王朝。过去中原王朝把夷戎蛮狄排除在外或羁縻于边疆的人类生态,与现在多元一体的人类生态,二者间孰优孰劣从很多表征﹑表相中可以看出,如北方的长城、川西的碉楼,过去都是防御工具,现在成为国际观光景点,此明显表示其对应的今日人类生态本相比过进步得多。但今日中国之人类生态仍远非完美;怎样让明日更好,这是我们共同的关怀。
    为何从边缘入手
    接下来,我将讨论的问题是为何从边缘入手,“边缘”为何得到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的关注。我们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说。第一个研究角度是,作为社会改革运动一部分的边缘研究。边缘人群因居于相对核心的边缘地位,因而失声及失去质疑典范的能力,因此易将现实宿命化(视为自己的宿命)。以口述历史来讲,关于妇女、常民、劳工与原住民的口述历史采集与出版,希望藉此使这些社会边缘人发声,作为社会改造运动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