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实行统一战线和瓦解敌军的策略,充分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的矛盾以减少红军压力和损失 组织和领导革命的统一战线,实行瓦解敌军的原则,发现并利用敌人营垒中的一切裂痕,争取广泛的同盟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主要敌人是取得革命胜利极为重要的战略和策略问题。红军长征,面临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严峻局势,要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除了依靠红军将士的英勇奋战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外,利用敌方内部矛盾做好统战工作,变得非常必要。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相互猜忌,相互戒备,明争暗斗,各自保存实力,关系错综复杂,特别是蒋介石经常采取一箭双雕的手法,既对付红军又削弱地方与非嫡系势力,导致其在战略协调和战役战斗配合上常出问题,给红军实行统一战线和瓦解敌军的策略提供了可乘之隙。 长征前夕,为避免消耗有生力量,红军利用广东军阀陈济棠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与陈签订了秘密协定,双方同意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必要时红军可在陈的防区设后方、建立医院、互相借道,粤军后撤40华里,让红军通过。⑩这对于中央选定突围方向、决定突围时间以及顺利突破国民党军前三道封锁线起了重要作用。 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1935年1月1日,总政治部向部队下发了《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对开展国民党军队上层统战工作做出部署。3月下旬,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准备西进云南,派人与扼守北盘江的黔军犹国材部进行联络谈判,结果犹部愿意让出渡口和通道。在四川,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以故交名义先后给川康边防军16旅旅长许剑霜和川康边防军20旅旅长邓廷秀写信,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劝他们勿与红军为敌。红军总司令朱德也利用他在川军中的老关系,与集结在雅安、荥经一带堵截红军的杨森部队达成过暂不互相进攻的协议。 1935年底,在贵州黔西、毕节地区,红2、红6军团军政委员会通过白区邮局给西南各省军阀高级军官及许多知名人士寄发了大量信件,希望与他们签订停战协定,此举使“川黔边的各派反蒋力量,纷纷与我军接洽”。(11)1936年2月,红2、红6军团委托曾在北洋政府时期担任过黔军总司令部参议兼秘书长的周素园以及红6军团长萧克,致函滇军领袖龙云以及堵截红2、红6军团的第3纵队司令孙渡,建议滇军和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孙渡接受了红军的建议,在咸宁、昭通间按兵不动,使红军能集中力量对付国民党中央军,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好友、时任毕节保安司令的莫雄帮助下得以在毕节修整半个多月后继续北上。 朱德、刘伯承等在随红四方面军行动到达川康地区时,他们为减轻红四方面军的压力对川军做了大量统战工作。红四方面军领导人也曾于1936年1月下旬致信川军首领刘湘等人,建议双方在抗日救国的政治基础上,达成互不侵犯的合作协议。 长征期间,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瓦解敌军的原则对于教育和争取国民党地方军阀及高级军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争取了不少地方军事势力的支持,许多追剿部队对红军采取的是“送客式的追击,敲梆式的防堵”,使红军长征减少了压力和损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