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改变与敌人拼消耗的僵化战法,根据敌情和地理环境制定运用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红军的作战原则,是受到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制约的。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以后,就始终面临国民党优势兵力的“进剿”“会剿”和“围剿”,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者以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为指导,结合根据地对敌斗争的实际,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作战原则。主要是:慎重初战,集中兵力,诱敌深入,实行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红军运用这些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作战理论和原则,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保存并发展壮大了自己。 然而,1933年初,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来到中央苏区后,他们极力排斥毛泽东和朱德等人创立的红军作战原则,斥之为“游击主义”,在军事上迷信、依赖共产国际顾问李德,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一味强调“进攻路线”。面对国民党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准备对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的严峻形势,仍实施“分离作战”和“两个拳头打人”的战法,企图在闽、赣两个战略方向同时取胜。这不仅使在赣作战的红军中央军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也使入闽作战的红军东方军因连续作战而十分疲劳。更为严重的是,使红军丧失了宝贵的反“围剿”准备时间,陷入仓促应战的被动境地,给第五次反“围剿”造成了严重后果。(12)临时中央无视国民党军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在反“围剿”作战初期,采取进攻中的冒险主义,提出“不让敌人蹂躏一寸苏区”,指挥红军“全线出击”,进入白区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企图“御敌于国门之外”,使红军在敌人堡垒之间转战而陷于被动。蒋介石在镇压福建事变后,集中全力进攻中央苏区,博古等人转而又采取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节节抵抗,处处设防,同强敌打阵地战,拼消耗,使红军伤亡重大,根据地被不断挤压缩小,红军处境日益被动,最后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 在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一系列失败后,1935年1月遵义会议在总结经验教训时,重新肯定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军事路线和作战原则,指出在反“围剿”战争中,红军的战略路线应该是决战防御(攻势防御),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中有把握地去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各个击破敌人,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13)遵义会议后,为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的“追剿”,毛泽东一改“左”倾领导者和“洋顾问”李德的与敌人拼消耗的僵化呆板战法:在战略方向上,由过去机械地向西行动,改为只指出大方向,以利于机动;在作战指导上,由消极避战被动挨打,改为实行高度的运动战战术。在云贵川广大地区,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迷惑敌人,示形于敌、调动敌人,审时度势、避实击虚,充分发挥运动战的优长,正确处理“走”与“打”的关系,导演了四渡赤水、威逼贵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等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红军此后在战略上开始变得更为主动。红军渡过金沙江后,蒋介石懊恼之余,讲了一段痛心疾首的话:“我们有这许多军队来围剿,却任他东逃西窜,好像和我们军队玩弄一般,这实在是我们最可耻的事情!”(1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