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参阅章嵚、丁锡华编:《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高小用)第9册,上海:中华书局,1914年,第3页;潘武、章嵚编:《新编中华历史教科书》(高小用)第6册,上海:中华书局,1915年,第14页。 (18)赵玉森编纂:《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卷下,第34页。 (19)钟毓龙编辑:《新制本国史教本》卷下,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第61-63页。 (20)吕思勉编辑:《新学制高中本国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第249页。 (21)金兆梓编:《初中新中华本国史》第2册,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第60-62页。南京政府时期,金兆梓编写的数种中国历史教科书,持论与《初中新中华本国史》相同。 (22)世界书局《初中历史》认为,清初政策为后来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这种措施,包含民族歧视的色彩非常浓厚,实为后来民族革命的因子”。(见朱翊新、沈味之、朱公振编著:《初中历史》第6册,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第24-25页。另见朱翊新编著:《初中本国史》第3册,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第19页。)中华书局《初中本国史》指出,“满清既然代替明朝统治中国,汉族多不服,几乎到处发生反动。清帝用种种政策来控驭汉族”。(见郑昶编:《新中华语体本国史》下册,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第3页。)文化学社《初中本国史》认为,清廷自入关以后,即想以刚柔并用宽严相济的政策,根本消灭汉人的反抗思想。清帝深知汉人为文化的民族,欲谋制服,亦须用文化的手段。所以清帝的提倡文化,是以怀柔汉人,巩固满族江山为目的。(见李云坡:《初中本国史》下册,北京:文化学社,1935年,第101-102页。)民智书局《初中本国史》认为,康雍乾三朝对于汉族猜忌防闲之心很重,“既派旗兵赴各地驻防,又常藉文字的细故,屡次兴大狱,以压制汉族的民气”。(见赵征铎编辑:《初中本国史》第3册,上海:民智书局,1932年,第16页。)世界书局《高中本国史》指出,满清入关后,满汉民族不能协调。满洲的文化本不及中国本土,因此实行屠杀政策与满汉同化,“以让汉人死心塌地”。(见陈登原编著:《陈氏高中本国史》下册,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第142页。) (23)杨人楩编辑:《北新本国史》下册,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第26页。 (24)钟月秋编著:《高中本国史》,长沙:湘芬书局,1932年,第360页。 (25)姚绍华编:《初中本国史》第3册,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第13页。 (26)周予同:《本国史》第3册,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第16页。 (27)参阅罗元鲲编:《高中本国史》第2册,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186页;余逊编著:《余氏高中本国史》下册,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第137页:孟世杰编著:《高中本国史》下册,北京:文化学社,1937年,第222页。 (28)吕思勉:《白话本国史》第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255页。 (29)吕思勉编著:《新学制高中本国史》,第249页。 (30)吕思勉编著:《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0页。 (31)吕思勉编著:《初中标准教本本国史》第3册,上海:上海中学生书局,1935年,第16页。 (32)如教科书中“太平天国”叙述即是如此,参阅张希:《历史书写与叙述政治——近代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太平天国”(1903-1952)》,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编:《亚洲的现代化道路:历史与经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33)《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97页。 (34)《临时大总统誓词》,《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1页。 (35)《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1-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