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有深厚国民党背景的《中国本位文化的建设宣言》发表后,支持者大都赋予它“反帝反封建”的意义。有论者认为:“十教授的文化建设的思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帝国主义日益加紧侵略中国(45);如果中国的文化建设,能够把握住“充实人民的生活,发展国民的生计及争取民族的生存的需要”,则“反帝反封建之任务的实现,自然隐在其中”(46);“本位文化建设指陈出在创造过程中负有反帝反封建的使命,正是国民革命反抗斗争的两大骨干”(47)。 而反对中国本位文化论者给出的理由则是其对反帝反封建的“忽略”。王伯纶认为:“现在的中国正是处在次殖民地和崩溃中的封建社会这一个形态之下。唯其如此,帝国主义及封建的势力在中国遂时时作祟”,而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主张忽视了反帝反封建的意识形态(48)。冯智学指出:“归根结蒂,还是要把反帝当作最先的、最主要的目标”,但是,十教授把文化运动当做主要的基础工作,而不提政治和经济的问题,事实上根本取消了反帝的任务(49)。马望进而质疑说:“在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总侵略之下,我们如何能够从容地建设中国本位的文化呢?”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工作自然都是中国本位的,但最迫切的事情是“中国本位的领土保全”。也就是说,一切建设都应该以反帝图存为标准。(50) 面对这样的批评,中国本位文化论者在回应时明确表示认可:“中国今日文化上的切要问题”,“是在我们把我自己的民族如何先从帝国主义的束缚之下复兴起来。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即惟努力于此而已!”(51) 当时,在共产党看来,国民党已变成帝国主义的代言人,而国民党的文化机关仍然高唱反对帝国主义,充分表明帝国主义在各种政治势力的言说中都唯恐避之不及,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共同感知,哪怕是对立的双方。比如,由各色人等发表的《我们对于文化运动的意见》也明确表示:“我们不愿做帝国主义的奴隶,我们要从现在的次殖民地的政治局面挣扎出来,我们要完成民族解放的功业。”(52) 更有意思的是,敌对双方往往相互指责对方为帝国主义的代表,如国民党的文化人士对共产党的批评恰同左翼知识人对国民党的批评:“看吧,许多许多皈依苏联共产主义的人们,请问他们对自己国家有什么了解”,“很明白的,都是帝国主义的应声虫,也就都是帝国主义伴着经济侵略而来的文化侵略之成绩”(53)。 同时,封建主义也成为各方共弃的对象,并且大都将其与帝国主义联系起来。一位论者以近似马克思主义者的口吻说:“中国是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解放中国,提高中国文化,首先要反帝反封建”。原因在于,“思想文化,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中国社会因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支配而停滞。所以,要改造中国文化,必须摆脱这双重束缚。(54) 另一位论者的看法大致相同:“在帝国主义与封建残余互相携手的压迫下,使中国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停滞在历史演进的反常中”,所以,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途径与任务应当是:“1.反帝国主义的文化;2.反封建主义的文化;3.反一切不适合中国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的文化。”(55) 有人似乎还引用了列宁的话:“谁都不能否认,反帝反封建的需要,是目前任何一个落后国家及半殖民地的中心任务”,而“读过苏维埃俄罗斯革命史的人,谁都知道苏联是彻头彻尾地在反帝反封建中生长出来的”(56)。落后国家应该向苏俄学习、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正是共产党人的信条。执政的国民党中也有人要如此做,这一方面说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是一种确然的存在,另一方面提示了要考察当时的国内政争还需发现在此之外的缘由。 四、结语 以上大多是出现在国民党直接控制甚至是专门针对中共的主流刊物上的言论。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唯物、辩证法、必然法则、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苏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非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大众等这些共产党人常用的主要话语,竟也成为普遍使用的概念。“名词是思想的工具”,这说明到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和主张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占据着一些国民党人的头脑,也说明马克思学说在“社会科学”的名义下已经成为当时“一般的知识、思想”,甚至有的人用而不觉。比如,一位论者批评那时的思想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一类五花八门的名称,都被生吞活剥的搬到中国”,“中国近五十年来之政治上的混乱,无一不是他们搬弄这些名词盲目抄袭而来的”。但他自己仍然信手拈来地用“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等一类概念分析中国问题。(57) 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学说在知识界的深入程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