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个案、专题、区域研究到微观、宏观研究并重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社会史研究与经济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它把经济作为整个社会的基础,倡导把经济史与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社会史研究内容的变化,标志着史学研究理念的重要转换。何兹全在讲到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发展趋向时指出:“中国社会史研究复兴了,但方向大有改变。辩证唯物史观少了,不见了,法国年鉴学派的理论、方法兴起了。社会史研究的内容,已不是社会结构、社会形态,而是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家庭、宗教等。内容、理论和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社会史研究已是两代了。”①何兹全所论有三点不应忽视:第一,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标, 中国社会史研究在研究对象、指导思想、研究旨趣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转变。第二,在指导思想方面,如果说此前是唯物史观为指导的社会史研究占据主导地位的话,此后社会史研究则更多地受到了西方社会史理论的影响。第三从研究对象看,此前人们所关注的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等宏观研究对象逐渐淡出代之而起的衣食住行想、吃喝拉撒睡等微观研究命题。应该说,指导思想的变化必然会带来研究旨趣和研究对象的变化鲜明地体现在了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中,抑或说当代社会史研究者对这一变化的体验更为敏感。 21世纪以来,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并重逐渐成为当代社会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旨归产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王义祥撰写的《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一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分别从人口、婚姻家庭、社会阶层、农村社会、城市社会、政治结构、经济体制、思想文化、教育体制、社会心理、生活方式、转型期的社会问题等领域,详细阐述了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与转型,可以看作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中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尝试之作。2007年,李洪河的《新中国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1949——1959)》一书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又一尝试, 在相当程度上实践了作者将“社会置于学术研究的注目中心”②的研究旨趣。2008年高华撰写的《小人物,大历史》一文也可看作当代社会史研究领域中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得比较好的文章,从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考量了这一时期的社会运动。③2010年8月,王瑞芳出版了《土地制度变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革》一书逆当前社会史研究的小、微、碎倾向,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将目光集中于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上,尤其是集中于土改前后中国乡村社会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上”,④在政治史与经济史研究的传统领域,探索了当代社会史研究的新路径。2011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的“全社会的民主改革运动”、“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维护民族团结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变革”、“团结一致战胜困难和奋发图强的社会风貌”等节,宏观视野与微观具体研究相结合,对当代社会史作了催人奋进的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何兹全:《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第23页。 ②参见李洪河《新中国的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1949一1959)绪论》,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③参见高华《革命年代》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00—323页。 ④王瑞芳:《土地制度与中国乡村社会变革—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土改运动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