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面随国家政局更替再次变化。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召开临时全国教育会议,商讨国民教育体制,94名与会者中,留日或赴日考察人数占50%,①留学欧洲的议员占10%,有许多人提案主张日本模式,不过与会学者以为“日本国体与我不同,不可不兼采欧美相宜之法”。②与会的医学代表有留日、留德归来的德国医学博士汤尔和、圣约翰毕业的余日章和原学部郎中张辑光。汤尔和在日本留学期间便加入同盟会,与孙中山、章太炎交往密切,他又是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的挚友,作为教育委员会的“教育宗旨案”审查人员,③民国初年教育部几项重大措施都是有汤尔和参与,亦是政府选择日本模式的发起者。1912年11月22日,教育部公布医学专门学校规程,此章程与清学制有所不同,医学列入专门学校,“以养成医学专人才为宗旨”;④仿日本专门学校,学制4年,设学科48门,德文列为第一课目。⑤ 在医学校规程颁布前十天,汤尔和被教育部聘为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这可视为教育部推行医学教育体制的一项实践工程。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章程所规定课程完全按教育部规程安排,共设43门课,分四年完成,每学年三学期,德语是四年必修。⑥汤尔和亲赴日本购买教科书和教学器材,聘请日本教授和留日归国学生承担教学。国立北平医学专门学校是一所典型的日式医学校。1914年1月,内务部颁布由汤尔和提议的“解剖法案”,并在该校开始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说,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开创了中国现代医学校的新局面,它是中国医学教育走向现代科学的标志。解剖学知识由传教士在17世纪带进中国,并首先在教会医院讲授,但受制于中国传统信仰和清政府的限定,教会医学堂一般以模型讲授解剖学,没有人体解剖课程。由留日学生主导的“解剖法案”颁布后,教会医学校因此获益,1914年协和医学院依法展开了第一次人体解剖教学。 近代医学体系包括医学科学知识和卫生管理体制两部分。1902年袁世凯接管天津都统衙门的卫生局,改为北洋卫生局,由北洋医学堂日本教习培养的毕业生充任卫生官员。⑦袁世凯受日本影响,强化了警察对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权和管理权,1905年在天津设立兼管卫生事务的巡警部,添设卫生局及官医局,负责全国的公共卫生事务,⑧其中卫生技术职员多由日派西医担任。清末民初,卫生局颁布管理医药业务、防治传染病、取缔不洁食物、清扫除污等各种条例规章,几乎就是日本法规的直译本,⑨或仅作次序调整。⑩天津都统衙门的卫生局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地方卫生机构,并明确是日本模式的复制。(11)自2004年罗芙芸有关天津城市公共卫生史的著作出版后,学界一致认为清末民初中国最早的卫生行政体制沿袭日本模式。(12)事实真是这样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田正平、于谦:《教育决策民主化的最初尝试》,《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②我一:《临时教育会议日记》,《教育杂志》1912年第6期。 ③《临时教育委员会纪事》,《民立报》1912年7月26日。 ④《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章程》(1920年) ,《教育公报》1920年第7期,纪载第14—22页。 ⑤《中华教育界》1913年6月号,法令第80—82页。 ⑥《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章程》(1920年),纪载第14—22页。 ⑦甘厚慈:《北洋公牍类纂》,京城益森印刷有限公司1907年版,卷25“卫生”,第1页。 ⑧《巡警部拟聘卫生顾问官》,《时报》1906年1月3日。《委派中医监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巡警部档案,索卷号150—68。 ⑨金宝善:《旧中国的西医派别与卫生事业的演变》,《文史资料选辑》1985年第1辑,第131页。 ⑩饭岛涉:《ペストと近代中国:衞生の「制度化」と社会変容》,东京研文出版2000年版,第209—217页;田涛、郭成伟:《中国城市管理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新发现的清末北京城市管理法规研究》,田涛、郭成伟整理《清末北京城市管理法规(1906—1910)》,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年版,第5—10页。 (11)方石珊编《中国卫生行政沿革》,《卫生公报》(北京)1928年第1期,第223页。 (12)[美]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向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又见前揭余新忠的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