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现代史 >

卫生之道与卫生政治化(7)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史林》2014年05期 高晞 参加讨论

    三、医学模式与医学流派之争
    至1936年,医学教育课程和卫生管理体制方面都显现出在借鉴多种外国模式的基础上,创建中国本土制度和中国的西医知识体系的思路,这是国家策略和医学精英的理想。因模式选择而将医学界的流派之争和学术分歧推到社会和公众面前,好处在于揭示出“西医”并非一个笼统简单的“西方”概念,是有国家之别、区域特征的,更是有方法和技艺差别的,创造了医学界百家争鸣的局面。
    1935年全国医学教育课程表设制过程中的辩论与修改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课表试行内容一颁布就遭遇部分学者反对,认为它抄袭协和医学院的课程体系,①批评者以为美国医学不如德国先进,美国的许多教科书都译自德文,建议应该参考德、奥、瑞、荷、丹麦及日本等国的课程,重新制定课程。②他们甚至激烈地指出向美国学习医学,不能为中国培养出优秀的医学家。注重临床的美式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依附在外国人手下的助手,而不能成为医学领袖,这是“不适合于中国现代的国情”。③当然,批评者也仅提出“寄生虫病学”不应该单独设课、用“公共卫生”代替“卫生学”不妥之类的细节问题。面对新课程注重临床忽视理论研究的批评,协和医院的狄瑞德撰文辩护,称该校是将理论与实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④事实上,各学派间的学术分歧并不大,只是不愿接受以协和为模本的课程表,在教育上各派都强调要借鉴世界各种教育模式,包括苏联教育模式,主张全国统一教育体制。因而1935年底课程表在略作修改后,以法案形式通过。
    自1903年新学制决定借鉴日本模式之后和大规模留学生归国,至民国初年,因教育背景不同而形成的多种医学流派,以语言为界线,形成各自特色鲜明的教育方法、学术专长和卫生管理理念,各派均有著名的医学家为代表,建立学术团体,拥有学术刊物和代表性医学院,从而培养出一脉相承的各派西医。其中以德日派、英美派和法比派三派为主。 
    德日派由日本留学的学生和在华日式医学毕业生、在华德国医学校和留德归国学生两组人群构成。日本医学源自德国医学,中国的日式医校亦崇尚德国医学,普遍采用德制教育和德语教学,部分留日学生毕业之后又去德国深造,因而德日派的学术体系是德国医学。即便1935年教育课表出台后,美式医学成为中国医学教育的主要模式,中国百姓和学者普遍认为德国医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医术是德国医生最高明,在当时的上海和北京,德国医生是最受欢迎和尊敬的。⑤典型的事例是,当年阔人去世后的讣文,会有“曾经请过德国公使医官狄博尔、克利博士等医治,不幸药石无灵而逝世”等字句。⑥国立北平医科大学和南满医科大学是两所可与英美派相抗衡的学校,1930年费伯调查认为南满医科大学水准与一些日本帝国大学相媲美。⑦ 
    其实,中国最早官派出国留学的国家是美国,1872年至1875年间有四批幼童赴美,其中三人最后成为医生。⑧但是首批英美派代表是由教会医学校在华培养的,民国之后,大批留学英美的学生归国构成英美派主力。1921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投入巨资,搬照美国约翰·霍布金斯模式重建协和医学堂,使之成为当时设备最先进、资金最雄厚、师资力量最强、精美而华丽的医学堂,代表了美式医学的标准,国内的医学院无一可望其项背。 
    法比派的势力最弱,以法国留学生和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生为主,没有社团组织,代表人物为震旦大学医科毕业生宋国宾,他主编的《医药评论》为民国时期重要的医学刊物,介绍巴斯德的学术成就,对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管理建设都发表过有创建和影响力的文章。 
    三大学派间的学术分歧始终影响或制约着中国医学现代化的进程,构成中国医学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宋国宾曾告诫法比派医家不要陷入派别之争,直言“根据学术以言派,则可收切磋之益,离开学术以言派,则无非权利之争”。⑨学派纷争的根本是政治权利之争,这可由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中找到解释,中国的统治学术历来都由政治统治者决定或按统治者的喜好选择,即使到了20世纪,接受了全盘西化教育的新学者也明白中国的这个道理,医学模式的选择与确定和政治首领的个人倾向有着密切的关联,原卫生署署长金宝善在回忆民国时期卫生事业建设时,指出英美派的靠山是蒋介石,德日派的靠山是陈立夫和陈果夫的CC派。⑩协和的兰安生在卫生部创建初期,利用国联资源协助支持蒋介石,创办中央卫生设施实验处和中央医院,为卫生署培养卫生医务干部,组建地方卫生机构,两处的工作和研究人员均来自协和,这遭到德日派指责,这样的合作是美国对中国医学的殖民。(11)尤其是1945年之后,蒋介石政府全面倾向美国,在卫生部人员安排方面以亲美西医为主,以作为国家亲美政策的构成部分。(12)学派纷争目的是争夺卫生话语权和国家卫生资源,这点民国时期医学界都已认识到,这也就是为何每一派都强调要团结和合作,建立理想的、统一的医学教育体制,但明争暗斗的纷争却始终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西京医师公会对于南京医学教育委员会所拟医学院课程大纲评议点大要》,《医事汇刊》1935年第2期。
    ②李赋京:《评论南京医学教育委员会及其拟医学院课程大纲》,《医药评论》1935年第2期。
    ③李赋京:《评论南京医学教育委员会及其拟医学院课程大纲》,《医药评论》1935年第2期。
    ④狄瑞德:《医学教育与北平协和医学院之课程》,《中华医学杂志》1934年第12 期。
        ⑤金宝善:《旧中国的西医派别与卫生事业的演变》,第127页。
    ⑥金宝善:《旧中国的西医派别与卫生事业的演变》,第127页。 
    ⑦K. Faber,“Report on Medical Schools in China,”p.45. 
    ⑧高宗鲁译注《中国幼童留美史》,台北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82年版,第72页。 
    ⑨宋国宾:《谈医派告法比医家》,《医药评论》1935年第3期。 
    ⑩金宝善:《旧中国的西医派别与卫生事业的演变》,第135页。 
    (11)《时代公报》1933年第28期。 
    (12)金宝善:《旧中国的西医派别与卫生事业的演变》,第135—136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