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史学南派”:民国时期中央大学历史学科的学术认同与“学派”分际(10)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史学史研究》2014年2期第 蒋宝麟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叔谅:《中国之史学运动与地学运动》,《史地学报》第2卷第3期,1923年3月,第13-14页。 
    ②关于近代中国学术的南北差别,参见桑兵《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9-55页。 
    ③胡先骕:《朴学之精神》,《国风月刊》第8卷第1期,1936年1月1日,第15页。 
    ④杜正胜:《史学的两个观点》,《新史学之路》,台北,三民书局2004年版,第159页。 
    ⑤详细学术史回顾可参见彭明辉:《现代中国南方学术网络的初始(1911—1945)》,《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台北)第29期,2008年5月,第51—84页。余文不再一一赘述。较新的研究有沈卫威:《“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吴忠良:《传统与现代之间:南高史地学派研究》,华龄出版社2006版;赵雨乐:《中国文化史的构建——从〈学衡〉形成的派别说起》,李金强主编:《世变中的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146页。近期,笔者对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中文系的学术风格和“学派”建构问题进行了再探讨,详见《文学·国学·旧学:民国时期的南方学术与学派建构——以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中文系为中心》,《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⑥关于如何看待中国学术史中的学派问题,受桑兵教授启发。详见其《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0—102页。 
    ⑦《文学院二十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教务会议录》,1931年12月23日,四川大学档案,转引自王东杰《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2—133页。 
    ⑧周予同:《纬谶中的“皇”与“帝”》,原载《暨南学报》1936年第1卷第1期,收入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2页。 
    ⑨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原载1941年2月《学林》第4期,收入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第513—523页。 
    ⑩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第17—18页,收入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关于顾颉刚与柳诒徵、刘掞藜的论争文章收入该书。 
    (11)魏建功:《新史料与旧心理》,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1册,第250页。 
    (12)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集》第4册,1922年8月26日,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731页。 
    (13)金毓黻:《史学述林题辞》,见《静晤室日记》第6册,1940年12月30日,《金毓黻文编》编辑整理组校点,辽沈书社1993年版,第4629—4630页。 
    (14)谭其骧:《虔诚的忏悔——思想改造手记》,《谭其骧日记》,文汇出版社1998年版,第375—376页。 
    (15)胡适:《评柳诒徵著〈中国文化史〉》(1933年6月),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1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16)详见蒋宝麟《中央大学建校与“后革命”氛围中的校园政治》,《中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17)陈汉章覆柳诒徵函初稿(约1927年9月),原件藏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转引自钱英才《国学大师陈汉章》,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89—290页,钱著句读有误,已更正。 
    (18)具体时间考证参见钱英才《国学大师陈汉章》,第292—312页。 
    (19)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古史辨》第1册,第36页。 
    (20)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古史辨》第1册,第26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