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来说由于中原汉法适用于基于农业生产的农耕文明,相对于基于游牧、渔猎等生产方式的民族习惯法较为先进因而对处于统治地位的契丹族和女真族很有吸引力。因此辽朝和金朝统治者主动将汉法部分地吸收于自身的法律制度中或者是以较为隐蔽的方式加以吸纳借鉴对原有的法律作了程度不同的修改。辽代建国初的政策是民族分治,自太宗开始逐步扩大汉制适用范围如规定“治渤海人,一依汉法。”①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姻。第六代皇帝圣宗即位后,命专人翻译律令(当时所谓律令指唐、宋律令),开始了辽朝法律汉化的进程。一方面废除“契丹人及汉人相殴致死,其法轻重不均”②之法,另一方面在契丹人内部也采用“十恶”、“八议”等汉制。辽律还采取了一些保护农桑的措施如指令地方官吏“劝农”,禁止契丹人砍伐农民桑梓等。此外还普遍实行赋税制,使俘掠奴隶逐渐转化为向朝廷纳税的编民。又于太平六年(1026年)下诏“贵贱异法则怨必生;……自今贵戚以事被告’不以事之大小并令所在官司按问具申北、南院复问得实以闻其不按辄申及受请托为奏言者以本犯人罪罪之。”③取消了契丹贵族犯案不受地方官府审理的司法特权。其后圣宗下诏“更定法令凡十数事”④,把以上举措体现到法令之中。第七代皇帝兴宗颁行的《新定条制》(共五百四十七条史称《重熙条制》),虽然吸收了不少“汉制”,但仍以“契丹、汉人风俗不同”⑤为由,给契丹人保暂了许多特权。辽朝第八代皇帝道宗认为契丹、汉人风俗虽然不同但国法不可异施,所以下令修订《重熙条制》,“凡合于律令者,具载之其不合者,别存之”⑥,最终修成吸收了大量中原汉法律文的《咸雍重修条制》,共七百八十九条,在辽政权下一体适用。 金朝也先后开展了制定成文法的活动其法制汉化的步伐显然比辽朝更快。先是在皇统年间1147—1149年)“以本朝旧制兼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⑦制定了一部一体适用的法典《皇统制》也是金国第一部成文法典。第四代皇帝海陵王进一步完善推进法制的汉化,颁布《续降制书》,与《皇统制》并行。第五代皇帝世宗时期又综合这两部法典与其他有关法令编纂新法于大定十九年年编成《大定重修制条》。前述几部法典的“汉化”,是就其内容而言,但在法制形式上,则属律、令、制条合一的法典。第六代皇帝章宗继位后又下令成立专门立法机构“详定所”,解决法律形式的汉化,最后于泰和元年(1201年)修成《泰和律义》、《泰和令》、《六部格式》、《新定敕条》等,形成如宋朝一样的律、令、格、式、编敕体系。元人脱脱认为《泰和律义》“实唐律也”。⑧从此,金朝法制从形式到内容实现了全面汉化。 辽金两朝在建立政权之后由于受中原政权的影响,以及任用汉族文人参政,加上治下从事农耕生产的汉族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政策上倾向于接受汉法,其结果是促进了全国范围内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在此过程中,民族习惯法从与汉法并存到融合的过程值得注意。金初,女真人还保留收继婚的习俗,“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故无论贵贱,人有数妻”(这里的“母”当非生母即父亲的其他妻妾)。⑨金代初期已经是封建社会,至少已经迈人了封建社会的门槛。妻母妻嫂的行为与儒家封建观念绝不相容,封建成文法不应该允许这种行为的存在。但由于这种行为符合女真人的传统习惯法加之金政权建立未久,传统习惯的势力还很强大成文法只能迁就习惯法,所以金初的法律允许这种行为的存在。金朝第五代皇帝世宗即位之初下诏暴扬海陵王十七大罪状,其中主要就是纳了被杀掉的政敌的妻子为妃,包括其婶子、嫂子、侄媳等。按照女真旧俗,这种收继婚并不能构成罪名。由于此时女真统治者巳经接受了汉文化的封建伦理观本民族原来的习俗就被指为不合伦理了,这正说明金朝宗室已经从心理上认同了汉文化。世宗的母亲贞懿皇后是汉化很深的渤海人尽管是女真皇后她却在睿宗死后放弃“兄死则妻其嫂”的女真旧俗转而遵循汉族的儒家礼教。为保持贞洁贞懿皇后受戒为尼号通慧圆明大师。金法也肯定本族原有的收继婚俗,这种婚俗甚至还推行到汉人、渤海人范围。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年)定制:“汉人、渤海兄弟之妻福满归宗,以礼续婚者,听。”⑩这里强调的是“以礼续婚”,已经是一种女真习惯法与中原汉法的折中和融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元)脱脱等:《辽史》61卷《刑法志上》第937页。 ②(元)脱脱等:《辽史》61卷《刑法志上》第939页。 ③(元)脱脱等:《辽史》61卷《刑法志上》,第940页。 ④(元)脱脱等:《辽史》61卷《刑法志上》,第939页。 ⑤(元)脱脱等:《辽史》62卷《刑法志下》,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45页。 ⑥(元)脱脱等:《辽史》62卷《刑法志下》,第945页。 ⑦(元)脱脱等:《金史》卷45《刑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15页。 ⑧(元)脱脱等:《金史》卷45《刑志》,第1024页。 ⑨(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点校《大金国志校证》卷39《婚姻》,中华书局年版,第554页。 ⑩(元)脱脱等:《金史》45卷《世宗本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1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