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民族融合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汉族拥有先进的农耕文明。中国幅员辽阔境内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地理环境不同造成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中原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合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由此滋养了汉族形成于汉代,其先是华夏族先进的古代农业文明,最早进人农耕时代。而在周边地区人们主要采取游牧、渔猎等较原始的生产方式。后进文明总是要向先进文明学习和看齐由此推动了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汉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通过和中原周边各族的经济往来、军事攻伐以及人口流动和重组,不断吸收周围各民族的居民融合其血统。这不仅是汉族本身的贡献实际上也是古代以来各民族的贡献。故梁启超称汉族为“混血而成”还专门撰文论述中华民族“多元结合”、“诸夏一体”。 再次,具有兼收并蓄特质的中原文化在多民族统一和融合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精神纽带作用。中原文化之所以有此特点,源于中原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居天下之中为八方辐辏,便于汉族学习和吸收周边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经验。与此同时中原地区也成为周边民族不可或缺的交流平台和联结纽带成为向边远地区传播先进文化的中心。事实上,中原汉文化本身就具有多源性,来自于新石器时期产生的多个文化源头,如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山东)、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和屈家岭文化(长江中游)等。①汉族就是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同时广泛吸收周边民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成败经验,总结同少数民族打交道的策略心得始终保持先进的文明。中原地区也从而成为周边地区民族向往之所在孕育出汉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和包容同化的心胸。这突出地表现为儒家开明的夷夏观认为“夷”、“夏”可以互变,二者应从文化上而非种族上来区分。这种观点对于促进民族间的友好交流和共同进步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总之,恩格斯阐发的民族习惯法将在其对应的生产生活方式被保留的基础上得以保留的历史规律同样也适用于中国历史。由于中原农耕文明的先进性以及中原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少数民族在进入中原地区后大都主动接受中原文明无论是否居于统治地位,其民族习惯法总是与中原王朝的制定法“先并存再融合”。这与中国多民族统一与融合的必然历史趋势是一致的。深人地研究、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习惯法与中原汉法的关系,可以为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当前的法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费孝通:《中华民族之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