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①此文初载于1928年3月4日《时事新报》的《书报春秋》专栏,后被收入王敦书编辑整理的《伯伦史学集》。 ②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吴文藻、谢冰心等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③雷海宗:《伯伦史学集》,王敦书编,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13—614页。 ④雷海宗:《伯伦史学集》,第244页。 ⑤雷海宗:《伯伦史学集》,第244页。 ⑥周谷城:《世界通史》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9年版,弁言。 ⑦周谷城:《世界通史影印版新序》,《历史教学问题》1983年第1期,第8页。 ⑧周谷城:《世界通史》,弁言。 ⑨周谷城:《评没有世界性的世界史》,《文汇报》1961年2月7日第3版。 ⑩“总编辑部的话”,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第一卷,文运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4、5页。 (11)吴于廑:《关于编纂世界史的意见》,《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5期,第37页。 (12)马克垚:《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6页。 (13)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48页。 (14)当时世界史研究领域学习、引进苏联史学的情形,可见于沛:《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26页。 (15)转引自杨辉:《当前世界史讨论的几个问题的情况简介》,《历史教学》1961年8—9期合刊,第83页。 (16)邓拓:《毛泽东思想开辟了中国历史科学发展的道路》,《历史研究》1961年第1期,第9页。 (17)刘大年:《亚洲史应怎样评价?》,《历史研究》1965年第3期,第8—9页。 (18)吴于廑:《时代和世界历史——试论不同时代关于世界历史中心的不同观点》,《江汉论坛》1964年第7期,第44、48页。 (19)这篇文章里的此类表述,在后来收入《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1995年出版)时被删除。 (20)吴于廑:《时代和世界历史》,第45页。 (21)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巴拉克劳的史学观点与对欧洲历史的末世感》,发表在1959年第8期的《武汉大学人文社科学报》上。巴拉克劳即巴勒克拉夫,当时译法与现在有所不同。 (22)吴于廑:《关于编纂世界史的意见》,第37页。 (23)吴于廑:《关于编纂世界史的意见》,第37页。 (24)这部六卷本《世界史》的“近代史编”率先于1992年出版,“古代史编”和“现代史编”于1994年出版。 (25)吴于廑:《世界史学科前景杂说》,《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第6、8页。 (26)徐洛:《评近年来世界历史编撰中的“欧洲中心”倾向》,《世界历史》2005年第3期,第97页。 (27)即芮沃寿(Arthur F.Wright,1913-1976),美国汉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28)彭小瑜:《中国历史和文化研究中的归约问题——“欧洲中心论”批判》,《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6期,第67页。 (29)马世力:《也谈“欧洲中心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期,第58页。 (30)俞吾金:《突破“欧洲中心论”的思维框架》,《学术月刊》1998年第5期,第17页。 (31)本段括号内为各书籍首次出版的年份,前面为外文版出版年份,后面为中译版出版年份。 (32)刘禾:《欧洲路灯光影以外的世界——再谈西方学术新近的重大变革》,《读书》2000年第5期,第68页。 (33)李伯重:《“相看两不厌”——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及欧洲经验的局限〉评介》,《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2期,第153页。 (34)史建云:《重新审视中西比较史——〈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述评》,《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203—205页。 (35)林甘泉:《从“欧洲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论”——对西方学者中国经济史研究新趋向的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25页。 (36)陈志强:《雷海宗批评“欧洲中心论”》,《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第130页。 (37)任东波:《“欧洲中心论”与世界史研究——兼论世界史研究的“中国学派”问题》,《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第41页。 (38)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6—7、428—429页。 (39)刘北成:《重构世界历史的挑战》,《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第68页。 (40)斯宾格勒对汤因比的影响人所共知,汤因比对麦克尼尔的影响可见以下文章:William H.Mcneill,“World History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West”,Journal of World History,Vol.9,No.2(Fall,1998),pp.215-236. (本文原载于《史学理论研究》2015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