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西方学者对中国北宋历史人物王安石的介绍和讨论已近三百年,在对王安石的认识上不断深入且充满变化,积累了丰富的具有启发意义的学术成果。王安石研究已成为西方汉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西方学者对王安石的看法深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自19世纪中叶起王安石被广泛称作“社会主义者”,20世纪中叶这一说法又被基本否定,1970年代以后在新的思潮影响下王安石的改革又被称为“国家激进主义”。 关 键 词:王安石 社会主义 汉学 国家与社会 作者简介:张呈忠,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北京 100084 在中国,有一个流传甚久的说法:列宁曾经盛赞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一些学者已经指出,这个所谓的权威评价其实是一个误解。①这里的误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列宁对王安石的认识是错误的;二是列宁并无称赞王安石之意。 这句话的背景是1906年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关于俄国土地国有化之争。列宁认为,土地国有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而在普列汉诺夫看来,实行土地国有制就是退回到东方专制制度。②普列汉诺夫援引埃利泽·邵可侣《新世界地理》第七卷中中国的“社会主义者”王安石的事例来警告列宁,他说:“1069年,当时中国神宗皇帝的朋友和大臣王安石颁布了废除私有制的法令。由于这道命令,国家变成了唯一的所有者,掌握了一切产品的分配权,而这些产品的生产则应当由国家的官吏来管理。”③普列汉诺夫还将列宁称为“俄国的王安石”予以抨击。④列宁对此的回应是:“普列汉诺夫同志……警告俄国不要重蹈王安石的覆辙(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遂),并力图证明,农民的土地国有思想,按其根源来说是反动的。这种论据的牵强性是一目了然的……如果能够把二十世纪的俄国和十一世纪的中国相比较的话,那末我们同普列汉诺夫大概既不必谈农民运动的革命民主主义性质,也不必谈俄国的资本主义了。”⑤列宁认为用王安石的事例来证明20世纪俄国不应进行土地国有化的变革是非常牵强的,二者背景不同,性质也完全不同。 很明显,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关于王安石的论述都是错误的,王安石并没有推行土地国有化的政策,自然也不会出现土地国有未遂的结果。普列汉诺夫的知识来源是埃利泽·邵可侣,即法国地理学家、无政府主义者雷克吕( ![]() 从探求这一问题的答案出发,本文拟就西方学者对王安石看法的来龙去脉作一简单梳理,考察的时间起自18世纪,下限至2000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