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950-1970年代美国汉学中的王安石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汉学研究进步迅速。美籍华人刘子健(1919-1993)是著名的宋史专家,他的《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一书是这一时期关于王安石研究最重要的著作。 刘子健以改革为主线,将北宋后期的历史分为改革、反改革和后改革三个阶段,完整地叙述了北宋后期政局的演变。刘子健还特别重视对王安石政治思想的分析,强调王安石不是法家而是儒家,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他认为王安石的目标是通过理想的官僚制来建立道德社会。(40)这和一般人们认为的王安石的目标是富国强兵有着很大的不同。刘著采用多重标准来划分官僚类型,超越了传统的“君子一小人”二分法。但其最核心的关怀是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反思。 刘子健肯定王安石在中国官僚制国家的背景下是非常杰出的政治家,但是“新政对国家财政的促进远远大于带给人民的利益。”他将王安石的失败也归结于官僚制的问题,王安石“并没有获得官僚集团足够强大的支持。他甚至都没有成功地建立起执行官僚的持久的忠诚,这些人是他推行新政最主要的依靠。当这些官僚转变为巧取型的时候,新政所获得的就失去了。”新政的结果是集权主义的强化、绝对主义的增长以及官僚的腐败将北宋带入了危险境地。(41) 儒家的理想主义与现实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始终是刘子健思考的核心问题。他后来的文章以及著作都体现了这一点。(42) 1963年,穆四基编辑的《王安石:务实的改革家?》一书出版,该书收录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王安石的文章:《万言书》、《论风俗》;2.当时人的评判:吕诲、苏轼和司马光批评王安石的文章;3.后来的评判:陆象山和朱熹对王安石的评论;4.现代评论:福开森、威廉森、林语堂、邓广铭、宫崎市定、刘子健对王安石的研究。该书前言中提出的问题是:“王安石是不是一个务实的改革家?”(43)在关于王安石的争议之中,编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将不同的观点陈列在一起供读者参考。 20世纪70年代,费正清和赖肖尔认为,“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代表一种务实进取的儒学”,王安石与王莽有相似之处,“被作为社会主义者受到指责和赞扬,但其动机并不比他的著名前辈具有更多社会平等的思想”。在关于新法的评价上,肯定与否定兼而有之:“他的一些改革例如等级土地税、低息信贷制度以及完全放弃劳役制等显然是在经济和行政上向前迈出的步子,而其他的措施例如调价、政府控制商品以及集体担保和民兵制度只是以前制度的恢复”。(44) 此一时期,王安石为社会主义者这一说法不再流行。王安石研究的学术水准有了很大提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