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200235) 【内容提要】上海租界先后建有公园15座。近代上海还有一批公用私园,其产权是私人的,但对公众开放,功能近似于公园。这些公园与公用私园,是上海居民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也是重要的社交场所,是展示上海城市异国情调的地方,相当部分还承担着城市广场功能,对上海市民带来相当复杂的影响。外滩公园、顾家宅公园等突显西洋色彩,且长期禁止华人入内,因而成为民族歧视的标志。公园门票日票2角,季票1元,并不是很小的数字,上海相当多居民无力入园游览。上海一市三治,缺乏统一的城市规划。民国时期租界公园增多,华人公用私园衰落,是城市人口增多、密度增大、地价上涨的结果,也显示了上海公共休闲空间的复杂性。 【关 键 词】近代上海;公园;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3)05-0129-11 公园简介 近代上海租界先后建有15座公园,其中公共租界10座①,法租界5座②。这些公园中,历时较久、面积较广、影响较大的是外滩公园、虹口公园、顾家宅公园与兆丰公园,号称四大公园。近代上海一市三治,整个上海城市没有统一的市政建设规划,公共租界、法租界的公园都是自行规划、建设的。上海华界政府从晚清到北洋时期,都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城市规划,没有设立过公园。南京政府时期,上海市政府曾在龙华设立血华公园(后改龙华公园),在五角场北面辟设市立第一公园,但建成没几年就毁于日军炮火。1945年有学者综合评论这些公园: 以设备论,则第一特区所办各园,最为完备,山水树木花朵草地亭池桥梁等,皆应有尽有,并设有新式清洁之男女厕所,任人自由使用。又有酒排商店,游客渴可小饮,饥可小食,但仅备西菜,售价较外稍昂。第二特区之顾家花园,俗称法国公园,以树木美丽见长,且位处闹市与住宅区之间,故游人之多,为全市各公园冠。市办各园,因场址较小,办理未久,故草木花卉,未臻极盛,不售门票,凡衣服整洁之人,不分国别长少,均可自由进出。③ 公园之外,近代上海还有一批公用私园,其产权为私人所有,但对公众开放,其功能近似于公园,可以视为准公园。因此,本文也将其包括在内一并加以讨论。这些公用私园主要有豫园(明代即有)、申园(1882)、张园(1885)、徐园(1887)、愚园(1888)、大花园(1889)等,内以张园最为著名。 近代上海公园与公用私园的发展与演变,与上海城市范围的扩大、人口的增多、人口密度的增大有密切关系。15个公园中,只有3个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建立的,其余12个都是二十世纪建立的,其中有9个是民国年间建立的。1865年,上海华界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980人,到1930年上升到每平方公里3441人;公共租界在1865年是每平方公里37758人,到1930年上升到每平方公里44596人。公共租界人口密度是华界十倍以上④。城市人口增多、密度加大,意味着对公用休闲空间需求的加大。这是上海公园在民国时期迅速增多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人口增多、密度加大也与城市地价上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若无政府的统一调控,势必导致对公用休闲空间的挤压。这从上海公用私园的衰落可以看得很清楚。徐园原来在闸北西唐家弄,后来迁移到西面的康脑脱路,原因就是原址地价猛涨,将原址置换出来从经济上看比较合算。出于同样原因,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先前开放的公用私园,一个个都关闭了,原址都用于开发房地产了。杨树浦大花园是二十世纪初废圮的,愚园是1916年关闭的,张园在1918年以后就不复存在了。私园所有权是私人的,其土地使用总要追求利益最大化。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地价的猛涨,废园建房是必然趋势。 与私园衰落形成对比的,是租界公园的兴建与开放。租界大部分公园的兴建,与私园的衰落正好同步。兆丰公园建立时,上海城市人口已经超过200万,公共租界总人口已近70万,中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75000人。这说明,城市越来越拥挤,越来越需要休闲空间。租界当局从城市居民整体需要角度,兴建了公园;老板从私人追逐利润的角度,关闭了私园。这一建一闭,说明城市公共设施只能由政府来统筹与规划。 这些公园与公用私园,在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复杂的作用。它们既是休闲胜地、社交场所,也部分地承载了城市广场的功能。它们带有近代上海特有的民族色彩,在突显民族特色、强化民族认同方面有特别的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