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熊月之:近代上海公园与社会生活(7)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社会科学》(沪)2013年5期 熊月之 参加讨论

    民族色彩
    上海公园是在不同政治与文化背景下、由不同机构、面向不同居民建立起来的,因此,各个公园都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首先,租界四大公园都是按照西方园林风格设计的。外滩公园的草坪、音乐亭等,都是西方园林元素。虹口公园是1902年动工建设,采用英国风景园林专家斯德克(W. Lnnes Stuckey)的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兆丰公园的设计理念,是“要让人们,特别是欧洲人进入这座公园就恍如回到了故乡”。1935年,公园添建一座古典式大理石亭,它的阶、栏、台、柱、壁以及二尊西洋女神雕像等均以大理石制成,这与欧洲诸多花园景致相似,让游客感觉恍若身在欧洲。顾家宅公园是由法国籍园艺师负责建设,按法国古典园林风格布局,以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布局。北、中部以规则式布局为主,有毛毡花坛、中心喷水池、月季花坛,以及南北、东西向主要干道。西南部以自然式布局为主,有假山区、荷花池、小溪、曲径小道、大草坪。中西融合,突出法国规则式造园风格,是顾家宅公园一大特点。
    其次,一些公园带有明显的民族认同标志。英美人在外滩公园竖立了两座纪念碑,一是马嘉理纪念碑,纪念在1875年马嘉理案中被杀的英国人马嘉理(Augustus Raymond Margary);一为常胜军纪念碑,纪念在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过程中去世的由洋人组成的常胜军将士。常胜军、马嘉理是典型的英美人的符号,将他们的纪念碑竖在公园里,凸显了这座公园的英美人特色。1943年,与英美等国为敌的汪伪政府将“常胜军纪念碑”和马嘉理纪念碑拆除。
    顾家宅公园有法兰西民族认同标志。1912年,法国人在这里竖立纪念碑,纪念上年在上海作飞行表演失事身亡的法国人环龙(Vallon)。1922年3月8日至12日,法国霞飞将军访沪。上海人举行欢迎霞飞的提灯会即在法国公园举行。旅沪法国绅商在这里宴请霞飞一行,还请霞飞在这里植了一棵“自由树”。
    六三园与虹口公园都有日本民族的文化印记。六三园是日本人在上海设立的最大私家花园,园主白石六三郎,1898年在文监师路(今塘沽路)经营一家名为“六三庵”的面店,以后开设日本式料理六三亭。1908年,他在江湾一带买得约二万平方米的一块土地,经营数年,成为六三园。这是一座典型的日式庭园:
    六三园简洁明朗,体现出日本式园林布局匀称、淡雅的特色。木造的二层楼日本式建筑,是六三亭分店,园内有一块面积六亩的草坪,供春秋季节的集会和赏花活动。园内还设有茶屋、凉亭、葡萄园、荷花池、煤油路灯,并种植很多松、梅、竹日本人视为吉祥的植物。六三花园建成后,向日本居留民免费开放,成为他们思乡的地方。(25)
    六三园也是日本政要和居留民上层人物接待贵宾的重要宴会地点。宫崎滔天与日本驻沪总领事接待孙中山,日本友人宴请鲁迅,白石六三郎宴请吴昌硕,都在这里(26)。六三园还曾是日本神社所在地。神社是日本祭祀祖先和自然界神灵的场所,上海最初的日本神社名“沪上神社”,由金比罗神社、惠比寿神社和诹访神社三体合成,于民国元年设于六三园内,后来移至东江湾路50号。
    再次,租界四大公园在1928年以前,均禁止华人入内,这使得这些公园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引起华人极大不满与持续抗议(27)。争取入园权成为清末民初上海华人反对租界当局斗争的重要内容。1922年,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指出“公园问题是孕育华人与英国人之间相互敌意的温床”(28)。1928年,在华人的强大压力下,租界公园陆续被迫对华人开放。但是,曾经的伤痛仍然留在华人的历史记忆中。1931年,华人游览顾家宅公园时,还会感叹鹊巢鸠占,感叹中国主权被外国侵占:
    杖藜无赖觅清游,何段洋场可自由。惆怅顾园名尚在,鹊巢随处恼飞鸠。
    小畦红白界新花,嫩绿桐阴夹道遮。尽说林园春色好,不知春色属谁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