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场所 近代上海,散在各处的公园、公用私园,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外滩公园是各色外侨的社交中心: 在夏天的夜晚,人们在此悠闲地散步。外国女士在1850年已经来上海,1858年有了女装店,外滩公园的社交集会开始多起来。大洋行老板的妻子和女儿带着她们的仆人来到这里。据记载,当第一位外国女士略显羞涩地来外滩公园时,公园里所有的男士都来问候她。在公园里漫步,喝着侍者递上的冰饮料,一边交谈,这是最初的社交方式。稍后音乐占据主导地位,轻柔抒情的曲调散发出特殊的魅力。黄浦江上空闪烁的星光预告黄昏已经来临,于是,凉爽的夜风吹来,在公园的树间飘荡。(16) 夏天,这里每个星期举行好几次音乐会。音乐会上汇聚了上海的上流人物,带着中国仆人的贵妇们穿着迷人的真丝夏装,绅士们穿着雪白的亚麻套装、配着白色的外套,也有穿着晚礼服和燕尾服的。他们有的坐着热烈地交谈,有的边走边聊。(17) 兆丰公园初建时,游客较少,社交功能不明显。到20世纪20年代,兆丰公园所在地已由远郊变成近郊,其社交功能也日益突显。时人描述1922年的兆丰公园景象: 每逢星期六、星期天和节假日,来自租界的人们云集此处。有的人乘汽车,有的人乘马车,多数人则是乘火车。住在虹口的人发觉在上海北站乘火车很方便,兆丰公园站近在咫尺,到那里出游太方便啦!在那里可以发现各个国家的人,日本人或者是拖家带口来出游,或者是独自来这里画画打发时间。一些精力不够旺盛的欧洲人睡在座椅上,把这里弄得像家一样。(18) 同样是社交场所,不同的园林因其风格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社交特点。张园、愚园的游客以上海华人普通居民为主,其特点是比较热闹。租界公园在对华人开放以前,游客以外侨为主,其风格便与欧美公园类似,较为幽静、洋气。比如,听露天音乐会是欧美侨民习惯。外滩公园、虹口公园夏天都有露天音乐会。音乐会一般从6月份开始,至9月底结束,分午后和晚间两种,每周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午后音乐会安排在下午5点半钟开始,晚间音乐会在9点钟以后开始。露天音乐会地点起初主要在外滩公园、虹口公园,两公园轮流举行。兆丰公园建成后,也经常举办。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音乐会的场次更多。比如,1936年夏天的演出安排是,管弦音乐会每星期在兆丰公园举行二次,虹口公园一次。铜乐音乐会每星期在兆丰公园举行两次,虹口公园和外滩公园各一次(19)。参加露天音乐会演出的有工部局管弦乐队、铜乐乐队和军乐队。公园露天音乐会举办最多的年份是1934年,共94次,其次是1933年和1936年,均为76次。 同样的公用私园,徐园与张园的社交功能也有明显不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