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所持门票分三种,即日票(当场购票)、季票与儿童票。日票以散客为多,季票持有者可以被视为上海常住居民。据工部局1930年至1940年公共租界公园游客统计,内有5年,季票游客是日票游客15倍以上,季票通常占游客总数三分之二以上;儿童票是日票的5倍以上,儿童票占游客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以1935年为例,这年公园游客总数为3746949,其中季票为2604712,日票为112902,季票是日票游园人数的23倍;儿童票是754737,是日票游园人数的6.7倍,占20.1%。1936年,通常被认为是三十年代上海发展的光辉顶点,这一年,公园游客总数为4795880,为历年最高,其中持季票为3698205,亦为历年最高,日票为120713人,持季票是日票游园人数的30.6倍。我们无法断定儿童票究竟是些什么人购买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儿童是由家长携带入园的,游客绝大部分是上海当地常住人口,则这些入园儿童可以视为是这些季票持有者携带入园的。由此,可以认为,公园游客绝大部分是上海常住居民。 公园开放,并不是完全免费,而是略收门票。公共租界公园零售门票起初是每张10个铜板(33),季票1元。自1929年6月1日起,虹口公园、兆丰公园、外滩公园门票调至20铜板(34)。对于租界公园门券涨价,上海市政府曾表示反对,但租界当局置之不理。1935年,鉴于公园游客人数激增,有人建议公园季票价格由1元提高到2元。工部局委员会经过讨论,决定仍维持原来的价格,并解释说,1元的季票价格足以阻止那些不受欢迎的人。 法租界公园票价与公共租界同步。郁慕侠记载: 公共租界共有四个公园,法租界方面,只有这一个,且法国公园虽售门票,一元五张,须一次用完,隔日即作废,所以大概都是预先买好常券(常券可用一年,计洋一元),才可随时入内游玩。(35) 20个铜板看上去并不多,但也不是很小的数字。乞丐、流浪汉姑且不论,逃荒来沪的难民也暂且不论,那些一天挣不到一块钱的码头工人、黄包车夫大概也不会有雅兴到公园里去休闲。 清末民初那些营业性的私园,也是略收门票的。徐园、愚园均是游资每人一角,茶资每碗二角;大花园是门票银洋一角,观赏动物亦为银洋一角。南市西园门票是一角二分。张园在1886年至1892年是门票一角,1893年以后虽然门票免费,但泡茶每碗二角,茶座果品每碟一角,洋酒起码二角,其他点心酒菜、汤面、狮子头、代办酒席、安垲第书场听书、海天胜处听滩簧、弹子房、抛球场、照相、各类鲜花均明码标价。 据研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大部分时期里,上海工人日工资约0.19-0.28元。1920年,日工资为0.25-0.30元;1924年,日工资为0.20-0.30元;1926年,日工资为0.40元。女工工资比男工更低,1914—1921年上海有12个行业的女工最低工资在0.2元或0.2元以下,有7个行业也只是在后3年时才稍稍超过0.2元(36)。工人工资大部分用于维持生命,上海纱厂工人全年工资收入的56%-66.7%用在吃饭上,剩下的钱用在衣、房租、灯火燃料上。工人一年只有收入的9%用于添衣,6.4%-10%用于房租(37)。工人吃的质量很差,“大多数的工友,只好不吃鱼肉,少吃蔬菜,大多数只买点黄豆芽、干咸菜来混饭吃。苦一点的家庭,便只能让做工的人吃干饭,不做工的便吃稀饭”(38)。1936年,上海全市产业工人46.4万人,这些人是极少会去逛公园的。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那些时常去公园或公用私园休闲娱乐的人,主要是有稳定收入、也比较有闲暇的中等阶层。 (责任编辑:admin) |